2025-02-27 12:51:28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文荟丨试题的猜想

一篇作品发表之后,就会进入包含多种形式的社会评价体系,比如评论、引用、转载、获奖等等,而被教育界考官选为试题,也是积极的社会评价的一种,因为在被考生阅读分析的时候,还起到了范文的作用。笔者的一篇发表于1985年的杂文《岁岁年年人不同》有幸获得考官青睐,从2012年起就被全国多地高中选为考题,至今已持续了十年以上。作为作者,自然有一种被肯定的感觉,继而也想回头总结检视一下,究竟有哪些因素使这篇文章进入了试题的行列,以期对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有所帮助,也权当一份答卷吧。

窃以为有以下四方面原因,使其进入了试题的行列。

一、平台权威,传播广泛。《岁岁年年人不同》于1985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后,1986年被《杂文报》转载,此后又被收入作者的选集《别思录》以及《杂文百家专访》《中国杂文鉴赏辞典》等影响较大的书籍,对杂文研究颇深的评论家丁忱,多年来一直跟踪我的创作,他发表在《中国杂文鉴赏词典》上的《<岁岁年年人不同>赏析》很中肯,推动了这篇作品的传播。发布平台的权威和较大的覆盖面,使其传播比较广泛。传播广泛,遇到欣赏者的概率就大一些。

二、题材重要,影响较大。一般而言,作品写得成功与否,与作品题材没有必然的关系,但作品被重视的程度却与题材是否重要有一定关系,题材重要,对社会的影响就大。《岁岁年年人不同》所论述的不是某个具体问题,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即改革开放后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它所反映的是时代的变化,涉及的社会面比较宽广,被专家学者重视的程度就高,进入考题的机率就大。

三、文章体量适中,符合传统审美。从接受学的角度看,千字左右的短文章最受欢迎,不管是古文还是现代文,一般被要求不能太长,当然也不能过短,体量要适中。学生的考试,除了受学生本身认知的限制之外,也受到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影响,比如古代乡试和会试的试题,在字数上就有明确的要求,唐宋时期500多字,明清时期增加到700字,750字。新中国成立后的高考作文,一般要求“不低于800字”,《岁岁年年人不同》连同标点符号,共1080字,体量就比较适中。

同时,在中国文学理论中,对文章结构也有讲究。其中最著名的是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记载的“六字法”: “凤头、猪肚、豹尾”理论,即:起要如凤头,短小、漂亮,开门见山;中间浩荡丰满,像猪肚;结尾像豹尾,响亮有力。文风要简洁、清新,即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语)。这些传统的审美讲究,是在总结了许多美文的共同特征之后形成的,必然会影响考官的评判结果,我信服这些讲究,并在自己的创作包括《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写作中,是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循的。比如开头就是一句话,68个字,前半句描述祖孙二人的变化,后半句落到一句诗上,开头短小且不丑,大概可算“凤头”;中间部分,以多角度正反对比的手法,对“人不同”进行了论证阐述,三个自然段,709字,内容丰富,应该说像个“猪肚”;结尾是最后一个自然段,241个字,阐述了“人不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实现“人不同”的重要和办法,这一段从语势上看,一改以前的轻松,转入峻急而激昂,犹如回旋的水流涌向闸门,奔泻而下:“历史就是在年年不同的进击中,涤除陈腐,翻新气象,走向今天、走向未来的。时代呼唤着具有八十年代新眼光、新观念的猛士!”其中“涤除陈腐,翻新气象”,“猛士”几个词,是在略一思索之后,脑子里突然蹦出来的,大有直抒胸臆之感!

四、论述文特征鲜明。《岁岁年年人不同》是作为杂文发表和转载的,但在试卷中,它却是作为论述类的文本例题,这也可以理解,因为杂文从骨子里具有论文的特征,逻辑上的论证是其骨架和灵魂,它是从评论、论文脱胎而来的,瞿秋白给杂文的定义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这个定义准确严谨,获得广泛认同,所以把杂文称之为论述类文体,自然是可以的,当然,这类论文不是那种从概念到概念的论文,也不是学术性、专业性很强的论文,而是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写成的“文艺性”的“社会论文”。

因此,我们可以从论述文特征入手,去考察一下《人不同》,为了论述方便,我们不妨先借用一下“八股文”理论,因为过去科举考试考题大多是策论,因此在辨别论述文优劣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程式化条文,即所谓“八股作法”,八股作为一种模式,过于僵化,已被现代人抛弃,但清除其僵化和形式主义的东西外,还是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地方。据报道,2014年杭州市就将一篇名为《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的八股名篇纳入高中语文教材,这篇八股名篇为明朝名臣王鏊当初参加会试所作。八股文非常重视作品的题目,为此设立了“破题”“承题”“起讲”等,对题目进行规范,那时的考题大多是从《四书五经》摘录几句话,让考生自立题目,此谓“破题”,像现在流行的“给材料作文”;接下来还要说明这几句话出自何处,此谓“承题”,这里也是警示考生,要明了考题的意图,不要“跑题”。除此之外,还必须题、文相符,做到清代刘熙载在《艺概》里所说的“不添题,不减题”,(“题意无而文有,谓之添题” ,“题意有而文无,谓之减题” ),实现题外无文、文外无题的境界,《人不同》每段都紧密围绕“人不同”展开,无添无减;此外还要看看“题眼”和“文眼”是否相同,“人不同”三字既是题眼,也是文眼,完全重合。

题目既定,就进入主体论述部分,这部分按八股文要求必须达到“八比”,其实就是八个方面的论据,而且必须用两两对应,犹如对联、骈文那样整齐对偶的语言描写出来,以考察作品说服力的强弱和才思。《人不同》的主要特色,就是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去表现“人不同”,这个特点,似与“八比”类似,但笔者写时并未想到这些,只是觉得对比越多说服力越强,便酣畅淋漓地倾泻而出。细数一下发现,全篇共使用了九个对比,包括“父亲”的说法,社会学家的统计,以及“我”的归纳。

古人作文还讲“文局”要戒乱,主题要“纯一而贯彻”,《人不同》全文紧紧抱定“人不同”而展开,心无旁骛,笔无别调。局面由人的健康、身高、寿命的不同,扩展到观念的种种不同,层层推进,经历了一个由实入虚、由窄到宽、由浅及深的过程。

总之,在《人不同》起草时,脑子里并无一定的框框,但那轮廓和框架,以及某些地方,还是与古人的要求不谋而合的。

此外,有的平台还把《人不同》作为散文,进行“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的专题训练,这个角度很新颖,使我想起了青年鲁迅当年回答老师章太炎的提问,章问:理论文章与文学作品有何区别?鲁迅答,文学作品是“增人感”,理论文章是“令人服”。简而言之,一是感人,一是服人,再看看杂文的定义:文艺性的社会论文,不正是包含了“服人”和“感人”的功能吗?这不正是杂文创作应该追求的吗?

《人不同》入考题,也引起不少论者的关注,作家王树国在杂文创作和研究方面卓有建树,他认为《人不同》“既是好杂文又是好散文”,之所以长久流传,是文学性因素起了作用。作家赵骥和赵声仁认为,它是一篇歌颂改革的杂文,故生命力顽强。这是强调时代对文章的取舍作用。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很内行,给我很大启发。

有读者问我写作此文的体会,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大胆而迅速地记录时代的变化,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尽力写得美一点。1985年2月我回老家探亲,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农村变化日新月异,令人心情激动而兴奋,觉得有话非说不可,便开始构思,用心结撰,前后历时一周,完成了此篇。至于能不能发表,以及发表后怎样,并没有多想。有四句诗表达了我当时的心情:

“跃跃诗情在眼前,聚如风雨散如烟。”(清·张问陶)

“但写真情并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明·都穆)

《人不同》考验了万千学子,也考验了作为作者的我,严格来说,对于试题选取的标准,最权威的解读者还是考官。我的看法无疑带有一些“猜想”的成分, 且有“王婆卖瓜”之嫌,故不避浅陋,有感如上,诚盼方家和文友指正。 (杨迎新)


编辑: 梁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