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7 18:19:22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生活丨敬心

梨花2.jpg


我主张厚养而薄葬、薄祭。

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我相信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死之后,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回归大地或海洋的怀抱。

火化加速了逝者回归自然的进度,无疑是好的。火化之后呢?我认为,随意将骨灰撒于田野沟壑之中,或稍加掩埋,也就可以了,完全不必堆起一个有碍观瞻的“土馒头”,更不必立碑,或者刻意去种一棵树。当然,处理骨灰的程序,也宜删繁就简,不必大操大办,只需亲人庄重地将其撒于沃土或大海中即可。

至于祭祀活动,我同样主张移风易俗,进行改革。像在清明节等重大节日为逝者烧纸、摆供品、摆真花假花之类的形式,我认为都可以免去;我们可以安排一段时光,静下心来,焚香默坐,或与亲友一起追忆逝者的事迹与美德,或写成文字来纪念亲人,都更环保、更文明,值得大力提倡。《红楼梦》中贾宝玉叮嘱芳官转告藕官,祭奠逝者:“唯在敬心,不在虚名。”此论甚合我心。只要心诚意洁,时常念念逝者在世时的种种美德和对我们的恩惠,也就足以表达我们的虔敬之心、怀念之意了,何必要焚烧纸钱、摆放供品呢?

我的老家,除夕的上午,家家户户都会带了酒肉纸钱等祭品,去村东公墓给逝者上坟。生者的意思,是过年了,也让逝者吃点香的、喝点辣的。而且,去上供的人还要燃放鞭炮,用意是让逝者也跟着热闹热闹。这番心意固然颇为难得,我也非常理解,非常尊重。但说实话,这纯粹就是形式主义,祭品摆放完了还要拉回家吃掉,鞭炮声逝者也早已听不到了。烧纸则容易引燃枯草,引燃附近的柴禾垛,甚至引燃冬天的树木,引发火灾。

薄祭的前提是薄葬。唯有不给逝者设任何标志物,让骨灰以最自然的状态回归泥土,晚辈才不必郑重其事或煞有介事地去祭祀亲人。坦率地说,立坟也罢,种树也罢,子女还可以做到清明等节日去祭奠逝者,到了孙辈,一般来说,与隔辈人感情相对淡薄,恐怕也不会煞费苦心去祭奠祖辈,那些标志物也就形同虚设了。

我非常喜欢英国19世纪女诗人罗赛蒂的诗作《Song》,这首诗被徐志摩译为中文,名为《歌》:“当我逝去的时候,亲爱的,请别为我唱悲伤的歌……让盖着我的青青的草,淋着雨也沾着露珠。假如你愿意,请记住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我本人就不止一次正式跟妻子说过,我百年之后,丧事从简,骨灰撒海,之后完全不必举行诸如烧纸之类的祭祀仪式。以后时机成熟了,我也会把同样的意思明确清晰地告诉我儿子。

当然,这只是我的祭祀观。在现实生活中,我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遵从着传统的祭祀习俗,有时也回老家给父母上坟烧纸,只是在心态上,不是十分积极而已。我挚爱我的父母,他们去世后,我经常梦见他们;有时想起他们,我会黯然神伤良久,他们会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我只是觉得那些祭祀的仪式并不重要而已。

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最终完全融入泥土或大海便是大自在,真的完全不需要那些纸灰和供品。生而为人,尽了该尽的义务,承担了该承担的责任,真诚而善良地活过,足矣。

(葛盛民)


编辑: 杨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