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天津一家报纸的记者给我来信,说据他了解,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创始人是在丰润学的画,问我能否搜寻一下这方面的材料。记得当时给他回了信,说我对此一无所知,需要一些时间调查采访。
对于年画我并不陌生,小时候过春节,家里每每会买几张年画贴在墙上,大胖娃娃、西厢记之类,我对这些没有兴趣,唯独对于一幅绘有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年画情有独钟,闲时便对了画看,一个一个地辨认那些人物,印象最深的是它把鼓上蚤时迁画在了“替天行道”大旗的旗杆之上,颇为有趣。我至今还能说出许多水浒人物的姓名和绰号,就有这幅画的功劳。这些画都是天津杨柳青年画。当年天津杨柳青年画声名藉藉,国人皆知,若是它的创始人在丰润学画,那么丰润就是杨柳青年画的源头,这不是一个小问题。
我首先便想到了丰润的画坊。清代,丰润画业繁盛,丰润城内画坊林立。进入民国初期,画业已呈严重凋零之势,但丰润城内尚有画坊三十多家,可以想象鼎盛时期会是一种什么局面。这些画坊产品可分三大类:一类是复制古画,今天叫作“做假画”。当时国内有两个地方搞这个东西最有名,一个是南方的苏州,所产作品叫作“苏州片”;另一个就是丰润,产品称为“丰润片”,当年北京琉璃厂就有专门鉴定丰润片的专家。还有一类是画扇,丰润的画扇稳占中国半壁江山,北方所用扇子多为丰润扇,清宫中所用也以丰润扇为大宗。还有就是春宫图了。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这是唯一的性教材,当年富贵人家女儿出嫁,往往在陪嫁箱底压上一册,丰润所产者为当时国内高端产品。《清朝野史大观》曾收录一则记载,说当年同治皇帝所看之春宫图就是丰润所产。
可是这三种产品都离年画甚远,若说在丰润学了几年画扇,就能创出一派年画,不大可能。他所学的必是年画无疑,然而我却从未听闻丰润出过年画。后来,我曾收藏一幅刘华源老人的画,他是旧日丰润画坊硕果仅存的老人,所作是八仙祝寿图,大大的一个寿字,不是写的,是画出来的,勾勒敷彩与画无异,字的中间画着八仙祝寿,绝无文人画色彩,而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我想,也许这位刘老先生就是画年画的吧,当年本想去拜访老先生,可是因事耽误了。这一耽误就是二十多年,至今引为憾事。
十年前,我翻阅一本《河北省丰润县事情》,这是日伪时期丰润伪政权编辑的丰润情况总汇,实际上是为日本侵略者侵华战争服务的情报资料,铅印于1940年,各方面的记载都很详细。在其中《工业》一栏记载:“至于民间手工业,以年画、制面、苇席、冬菜、土布、爆竹等为大宗。”年画居然占民间手工业之首。而年画的产量,据该书记载,竟达年产7000包,每包350斤,算下来合120多吨,这一斤中不知包含多少幅画。当时都是手工刷印,能够达到如此规模,绝非一两家画坊所能为,这种规模使我震惊。有朋友告诉我,年画的生产主要集中于丰润南部,与宝坻接壤的一带村庄。该书所反映的主要是1937年左右的情况,在1937年左右尚具如此规模的产业,为什么突然就消失了?而且消失得如此彻底,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以致我都没听说过,平时也没人提起。后来有一位朋友告诉我,年画彻底消失,是因为当年日本侵略者把全部从业人员都抓了劳工,送到东北或者日本,绝大部分没有回来。可是我亦疑惑,纵使抓劳工,会抓得如此彻底,连一个人也没有留下吗?
如果能够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最好能够接续下来,恢复生产,无疑是一大好事。可是这并非我的主业,我亦无心于此,这件事就一直搁置下来。后来我把这个事情对刘国峰先生讲了,刘国峰可称丰润奇人,现为县政府的普通工作人员,在文化方面并没有一官半职,但对于丰润文化尤其是丰润传统文化却有着极大的热情,策划、推动了许多文化大事,而且不计名利,甘于寂寞。他听说后当即表示一定要搞出一点头绪来。他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到处走访、调查、寻找资料,甚至跑到国家图书馆去寻找资料,居然把丰润年画的渊源基本搞清了。丰润年画起于元代,兴盛于明清,清乾隆以后至民国时期是它的鼎盛期。当时丰润境内专事年画生产的画坊达到320余家,产品销往东三省和内蒙古、北京、天津地区,当时东三省和内蒙古所用年画都是丰润所产。有的还漂洋过海,传播到日本和朝鲜,丰润成为当时中国年画产量最大的地区。丰润年画大部分是雕版印制,但是开脸儿部位等尚需补笔,画坊人手不够,就把这个工作分给附近村庄的村妇们去做,从而形成当时许多村庄家家笔墨、户户丹青的局面。由于丰润便利的交通条件,这里也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年画集散地,许多地区的年画都到这里推销、批发。由这些材料可以推断,丰润年画的消失并非在日伪时期,而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原因大体有两个:一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智大开,像门神、财神、灶神这些东西基本无人问津,而这些东西历来是丰润年画的大宗,丰润年画受到冲击是理所当然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机制年画的强势崛起,手工刷印的丰润年画根本没有招架之力。因此丰润年画的衰亡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虽是必然,但想起来仍然难免扼腕叹息。
2023年12月27日至2024年1月7日,丰润区举办了“体验非遗文化 传承匠心精神——2024丰润区元旦美食节”,在这次活动中展出了两幅年画作品,不是印刷品,而是手绘画稿。刘国峰高兴地向我介绍,我亦十分惊讶,真没有想到这样快就能搞出作品来,而且搞得非常精到,据我这个外行看来,当年的丰润年画顶级产品,也就是这个意思了。刘国峰介绍,作者是一位女画家,叫王静梅,45岁,小学教师。她的家庭是丰润年画世家,由她往上数祖孙几代都是丰润最大画坊绘素斋的画师,她的父亲也是年画画师。她自幼便喜欢年画,随便勾勒几笔,便惟妙惟肖。稍长之后,在父亲的指导下,心摹手追,矻矻穷年,久历寒暑,终于登其堂奥,窥其精髓,现在拿出了她的作品,果真不同凡响。我细看她的画作,无论线条之流畅,敷彩之自然,姿态之生动,开脸儿之传神,都确实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且她不仅会画稿,还会雕版,会刷印,是全套的手艺。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心中不禁一阵狂喜。丰润自古多奇才,看了王静梅的画,使我愈加相信丰润这块被文学艺术浸透的古老土地,仍然涵育着无限生机。
虽然至今对于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创始人何年在丰润学画,在哪个画坊学画,仍然不清楚,但却出乎意料地搞清楚了丰润年画的来龙去脉,更让人兴奋的是找到了丰润年画的嫡脉传承人。既然王静梅已经把年画画了出来,那就应该先做起来再说。作为年画,画稿是关键,有了画稿,其他如雕版刷印之类就好说一些。如果在王静梅画作的基础之上,搞一个不必很大的作坊——现在流行叫作工作室了,搞一些手工刷印的年画,把丰润年画的命脉接续起来,传承下去,相信对于丰润文化传统的恢复,对于眼下的文化旅游事业,会是一个很好的推动。王静梅以一人之力,将一个已经消失的古老艺术形式恢复起来,厥功甚伟。想及此,便不由自主要向王静梅女士致敬。当然,更不能忘记刘国峰。若没有他的努力,丰润年画恐怕就真的永远消失了。
久违的丰润年画,我为你的重生欢呼。
(王家惠/文 王静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