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5 17:05:45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文荟丨也是学校也是家

纪各庄村,在乐亭县城南偏东20里,村上有一所小学,随母亲在那里生活时,我还是童蒙未开的年龄,却给我留下了许多斑斑驳驳的记忆,如今想起来也是满心亲切。那时,父母分居两地工作,母亲在那里教书,又得拉扯着我,风雨艰辛、春夏秋冬。

那个年代,母亲作为人民教师,是可以分到学校内的一所职工“住房”的,我还记得那是一间旧教室改造的两间房,地板是红砖头拼接的,尖形房顶上时常会有麻雀、老鼠来串门,里屋住人,外屋做饭。房后有一口压水井,每当课间或是放学井边就会挤满大大小小的孩子,“嘎达嘎达”地压出水,矮个子的孩子够不到,就会在上面“打提溜”,这个早期杠杆原理的半自动化机器,是那时唯一给我们带来甜蜜源泉的设施,我也因为多年饮用后形成的记忆,直到现在都感觉任何的矿泉水,都比不上那时的甜美。

校门口左右有八个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八个字赋予的时代烙印,深深铭刻在我们这代人心里。对了,门口还有一棵大柳树,很大的树冠形成了一个树荫,树荫下有个用石头板做的乒乓球桌,这块石板背面刻有经文,据说学校以前是座庙宇,“破四旧”时被拆,建了学校,石碑是庙里的物件,那时我还小,只记得上面刻有满满当当看不懂的符号。几年前我还寻找过这块石板,据说后来学校重建被埋入了操场,真是可惜!至少要翻译一下,解读出那段铭刻的历史与信仰。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个不停”,每当响起罗大佑这首年代歌曲时,我就会回忆起学校后面的池塘,池塘边也有树更有知了。到了夏天,我跟玩伴一起去池塘和泥巴,一起捉鱼摸虾,制作简单的捕鱼工具,后来发现这些竟是启蒙我动手能力的开始。搬网、玻璃瓶、钻网都是常规武器;要是没有收获,就开始筑堤坝、淘坑,运用上毁灭性打击方式了!在这些池塘中有一个很特别,里面养殖的是金鱼,金鱼啊!在那个信息封闭的年代,确实是个稀有物种。也因如此,这个池塘的看管非常严格,但越是这样越激起我们的斗志,小伙伴中,谁能搞到一条金鱼那就是胜利者的荣耀!至于我的金鱼,都是我用其他方式跟小伙伴“贸易”而来的,虽然付出的代价不一样,但总不会被发现责罚。现在想想那时的童真、那样的童趣、回忆里的意境已很难实现了!

学校门口有两条路,一条通往镇上,一条通往县里,那时候的交通工具都是自行车,我记忆里基本上没有去过县里,倒是母亲时常用自行车,让我坐“车大梁”上去镇上赶集。别看只有七八里地距离,路不好走,等到了镇上我的屁股都是酥麻的。要是冬天就更难受,穿得笨重不说,寒风刺骨,脸都冻成红苹果似的!这样的采购基本上每次都需要一天的时间,在路上母亲为了不让我困倦便教我唱儿歌,不知道是不是怕人听到笑话,碰到对面来人便会戛然而止。那时的儿歌总是那么几首,来来回回我都烂熟于心,直到反反复复没了兴趣。时至如今时常忆起,熟悉的声音涌上心头,平常哼几句自己就会会心一笑。

说了半天既然是学校就应该说说学习,汗颜啊!这也是为什么我把这段经历放在文章最后一段的原因。因为母亲是老师,也因为那个时代家里生活条件的原因,母亲从我四五岁就让我“入学”了,那时候没有幼儿园,只有育红班,我也不知道这个班是几年制的,只感觉陪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同学,后来差不多等到全校学生都成了我的大师兄、师姐了,我才上了一年级,基于这个原因,那时的我感觉上课就是睡觉,只要上课铃响了我便自动进入梦乡。

后来,因为父母的工作变动,我在小学三年级时转学离开了纪各庄,离开了纪各庄小学。我们一家人去了通往县里的那条路,离开了这个熟悉的小村庄,离开了我的这些童年记忆,也离开了我短暂的农村生活经历。多年后,我始终认为,这段记忆影响我的成长,每当想起,就会温故知新,也会感到那时生活的艰辛,父辈历经磨难与百折不挠的精神,更懂得今天的来之不易。

所以,当我今日再次想起这段往事时,我便用文字记录下,生怕以后忘记!

                                                                                                                                                                 (张超)


编辑: 梁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