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入冬时,几位常在楼下向阳的地方聊天。向阳的地方是一座楼的东墙根儿,跟前有条南北小甬路,对面是又一座楼的西墙。甬路四米左右宽,偶尔有车,自行车和人出出进进。姐几个六十多,七十多,八十多不等。有退休的,有周边农村的过来帮着照看孙子女的。他们的穿戴休闲,宽松,有红的绿的,也有黑的灰的。都很整洁。
85岁的王老师是个细高个。一米七的身高,一百二十多斤。退休前在一所小学教学,数学语文都教。王老师目前独居,两个儿子都在本市,国企退休,孙子女都有了。王老师一家名副其实四世,但不同堂。王老师一个人能自理,简单的饭菜,简单的家务。粮油蔬菜俩儿子轮换着给她买到家里。两个儿媳偶尔过来给洗洗床单被罩,换季时帮忙找出“箱底”的羊绒上衣,羽绒服。前几天没冷时,见王老师一天换一身衣服。今天是一件蓝色金丝绒旗袍,脖子上还戴了一条珍珠项链。乳白色珍珠有蓝色金丝绒衬托,贵气而雍容。次日,又换了一件浅米色羊绒大衣。有人问,王老师,一天一换啊?您这衣品都很高级的。王老师说,再不穿,就穿不了了。给谁谁也不要。
和王老师聊着的叫秀英。从老家过来帮儿子儿媳带孙女转眼七八年了。孙女从幼儿园开始到上二年级,秀英每天六趟接送,没在幼儿园和学校用餐。秀英两个儿子,这是老大,在国企当工人。儿媳在超市上班,卖米面和油。超市店庆,促销的,常有老太太们跟她婆婆一起去买袋面,买桶油。秀英说,便宜点是点。秀英的老公没跟她一起来儿子这儿。独自在老家农忙时种种地,农闲了打打零工。秀英说,手里得有俩钱。二儿子还没结婚呢,也在市里,一个私企搞销售。有人问秀英:老二结婚了,有孩子你还得管啊?看来老家你是回不去了。秀英咧嘴笑了笑,到啥时候说啥话吧?还行不用我管呢。
有姐俩在这楼南面横过一条小甬路,靠东的楼住。姐姐一门,妹妹三门。姐俩一个85,一个79。姐姐走路身子稍向前倾,步子还稳。妹妹走路利索,时不时骑着一辆后边带一个座位的电动车。常常是姐姐在后面坐着,妹妹聚精会神开着车。车斗子里有时有菜,水果。姐俩可能一起去了超市。姐俩也愿意够着同龄人说说聊聊的。姐俩原来都在外地一个国企工作,为照顾年老的父母调回来的。外地工作时,姐姐一直照顾妹妹,姐俩很亲。来这里工作,又调到了一个单位。姐俩从年轻到年老基本没离开过,父母去世后就更亲了。随着两家的孩子长大结婚另过,姐俩的老公相继离世,她们姐俩越发彼此离不开了。孩子们有自己的家,有子女孙子女需要照顾,姐俩干脆抱团养老,不指望子女们了。
75岁的黄姐逢集必赶。四六,三八,二五,周边城乡结合部的集市几乎天天都有。黄姐的大孙子上大学了,她一手看大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黄姐从老家过来快二十年了。儿子儿媳都曾经是县中的学霸。双双985,毕业后分到市里一个央企总工,一个公务员。他们的儿子遗传了父母基因,名校高中毕业考上了双一流大学。从幼儿园到高中,黄姐来这十七八年了。黄姐的老伴也一起过来了。儿子给他们买了房子,老小区,一层,出行方便。不用接送孩子了。身体还不错。腰不疼,腿不疼,除了有点糖尿病,黄姐说她挺识举。没事就赶集上店,超市店庆,药店养生课还给小礼品。这些就够黄姐忙乎的。有时候,她还真的腾不出时间来,坐楼下跟那老姐几个一起扯东扯西。
60岁的张姐曾是国企的统计。人长得苗条秀气,身材不错。退休好几年了,依然喜欢穿漂亮衣服。接送上二年级的孙女,每天她都穿得很有仪式感,美拉德风,休闲风……又美又飒。问她穿那么正式不嫌麻烦?退休了还这么“要好”不累呀?张姐说,退休了也得美呀。趁着还有接送孩子这一个事儿,不然,就更没有机会了。张姐说的没错,女人,就该把美进行到底。
(赵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