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石门镇,有史料记载是东汉时期形成的重要城镇。
公元25年,汉光武帝打败王莽,重建大汉王朝称之东汉。东汉灵帝中平四年时,朝中又发生一件大事。张纯举兵反叛,汉灵帝命中郎将郑誉率军平定叛乱,在今遵化石门口发生激战,张纯大败,叛军逃散,随即汉灵帝命郑誉在此驻守。郑誉率领士兵开山凿石,开挖城基,用山石筑起石城,从此石门口变为石门城。石门城为平面梯形,因山取势,北大南小,北面无门,东西为官道,城门宽大,东门悬“辽海通衢”,西门悬“蓟门重镇”,南门虽小,却为正门,上悬“石门堡”三字。为激励将士戍边,又在石城西门外约一百米处建一栅楼,上书“带励河山”。至东汉后期,石门又成北方的重要驿站,出现了“石门驿”的地名,这也是唐山地域第一个驿站,公孙瓒曾在此率兵破城,并有驻兵土城、驿舍,但因道路险峻,称之“王阳畏驿”。
至宋宣泰五年,再次燃起硝烟,辽国大将肖干攻破石门镇,寇掠乡民,郭药师闻讯率部队赶来增援,激战石门镇,辽兵大败,辽国大将肖干战死。
明朝时,石门镇依然是军事要塞,常年驻军,明武宗东征兀良哈和出猎喜峰口时,曾两次驻跸石门。大明隆庆六年,驻守北边的名将戚继光曾在石门东面的汤泉举行大阅兵,在民间留下许多故事。据传说,一次他以石门作为扼守阵地,夜宿石门。连日的戎马劳累,使他进入梦乡,梦中传来骏马嘶鸣,只见一匹白马从西北天台山奔驰而来,闯入石门城东门外的石门洞内。戚继光最爱战马,他立即追入洞中,却不见白马踪影,正在寻觅之际,身后一中年大汉对他说:“末将刘八奉玉帝之敕旨镇守此洞,大帅追寻之骥乃是玉马,念你戌马征战,特赐此宝马,祝你马到成功。”戚继光惊喜异常,手牵玉马走出洞门,忽听得一声巨响使他从梦中惊醒。清晨,他向村人谈及此梦,村人告知确有此洞和大将刘八的传说。戚继光惊奇之余,细思梦中玉帝派人送马,实应感激朝廷对他的关心,于是为石门洞题字“圣寿无疆”。并让石工用汉白玉雕成两匹长六尺高五尺的战马立于洞中,其后又作诗一首《宿石门驿闻马嘶》:“伏轼长嘶动石门,时艰满目几销魂,非关冀北空群久,羁勒军来苦渐繁。”光阴似箭,转瞬之间,戚继光在此镇边十六年,打败长昂,修建千里砖城,北边平静,百姓安享太平,戚继光功勋卓著。当他接旨调去广东时,在临行前再次来到曾多次阅兵的石门镇,登上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万壑千山到此宽,边城极目望长安,平生自许捐躯易,遥制从来报国难,尚有二毛惊岁变,偶闻百舌送春寒,庙堂只恐开边雾,疏草空教午夜看。”
在石门镇这里最让人热血沸腾、让人肃穆景仰的是,二十九军抗日烈士陵园就在这片青山绿水之中,廻响起浩气长存的华彩乐章。1933年初,日军进占热河省,即今河北、辽宁、内蒙古各一部分。二十九军15000多名将士,从山西阳泉一带开赴遵化马兰峪至冷口一带长城,组成了冀东长城兰阳线防敌指挥部,下设先锋奋勇队、歼敌敢死队,由张自忠将军率领三十八师负责潘家口至城子岭一线防务,以三屯营和喜峰口为重点。1933年3月9日至5月中旬的百余天中,与日寇浴血奋战,仅山楂峪一战就击毙日军500多人,共歼敌2万余人,使日军遭到重创,我军也有重大伤亡,5000多名将士为国殉难。
石门镇的娘娘庙,曾是当年的战地医院。随着战斗日益激烈,伤员不断增加,为国殉难的将士越来越多,将逝者运回故土的办法已不能适应惨烈的战况,于是,军长宋哲元和张英、熊希令等人商议,在石门镇就地建座陵园,让烈士们长眠于此。
1933年5月30日,建陵园工程正式动工,两年后竣工。陵园坐北朝南,占地58亩,大门上方横悬“二十九军抗日烈士陵园”巨匾,内建瓦房10间,供烈士家属扫墓时食宿及管理人员办公居住。园内葬将士单人墓280座,另修大墓一座,葬无名烈士遗骨36麻袋。陵园历经岁月的风雨,如今依然完好地矗立在石门镇,成为凭吊缅怀先烈、激昂爱国之情的场所。
(闫克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