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到开滦唐山一号井寻觅中国铁路源头遗址,在唐胥铁路0公里处拍到了一辆20世纪60年代拱板型转向架的木帮敞车,尽管已经锈迹斑斑,却一时勾起几十年前我在货车检车岗位15年的难忘岁月。
1960年代,我国货车主要由30吨、40吨的杂型车组成。那个年代,各国杂型车辆汇集在一块,仅转向架型号就有数十种,令人眼花缭乱。那时候每次车辆实作考试或技术演练,都以30吨杂型车为标准,一共有314个车辆配件、58个限度和标准,每辆车的检查全都用25步检车法完成,不仅要求把每一步应检查的车辆配件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不漏一个车辆配件,而且还要做到名称清楚,步法准确,姿势正确。
到了1980年代初,安全系数大、运用性能高的滚动轴承逐步代替了轴瓦裂损多、事故隐患大的滑动轴承,检车工人开始从笨拙、传统和繁重的工作中得到了解脱。
随着铁路发展的日新月异,车辆载重量和运载能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载重70吨、80吨的超高新型货车早已取代了载重50吨以下的各种杂型车,成为当前货物运输的主导车辆;一列货物列车的运载量也由过去的近千吨,增加到现在的4500吨至5000吨,尤其是我2011年退休后被返聘唐港铁路公司工作时,亲眼看到迁(安北)曹(妃甸)铁路开行的200辆车组成一大列21000吨重载列车中运用的各种新技术。这种车型在我国铁路货车上首次采用了耐腐蚀性强又延长车辆使用寿命的铝合金及高分子非金属新材料,同时自重很轻载重却达80吨的不锈钢运煤敞车,采用了K6型或K5型转向架,具有运行速度高的特点;车钩缓冲装置采用了可旋转、高强度的车钩,不仅满足了2万吨重载列车编组要求,而且还可适应不摘钩连续翻卸煤炭作业,大大提高了卸车效率。随着新型货车长度日渐增加,检车工人外出检车都要骑着电动车到检车现场。
回顾从20世纪60年代时期30吨杂型车到现在超高重载车走过的历程,印证了在现场手摸眼看锤敲打到微机联网、全程联控的红外线探测车辆轴温自动化的“电子眼”发生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分,感触极深。50多年来,铁路变化日新月异,货车车种车型越来越丰富,货物载重量越拉越多,货运速度越开越快。而检车工人的劳动强度却越来越轻,工作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
(信宝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