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8 09:50:51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文史丨老飙“情”话

“老飙”者,张飙先生是也。因其待人热情恳切,敦厚实诚,且才华横溢,从青年时代起,家乡人便热情地称呼其“老飙”,一直沿用至今。

老飙对故乡也报之以情,这“情”又是那么充盈,那么真切。

先说一件事。

2005年,笔者编撰《书坛画苑唐山人》,请老飙作序,他慷慨地答应下来,很快又接到他的文稿。他在文中写道:“一个人好比是只风筝,无论你飞得多高,飘得多远,总会有一根线牵着你。这根线就是故乡,就是乡情,就是父老乡亲……其实,我也知道,做多少事也难以回报家乡的情,但这是我的愿望和精神寄托。”他用了三个排比句将全文联缀起来:“我自豪。身为唐山人今天确实自豪。”“我激动。因为能为家乡做一点事,哪怕只是写一本书的序言这样的小事。”“我惶惑,我何德何能,为本书作序?”最后,老飙借用艾青的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当时他激动的心情。

再说一件事。

2008年5月18日,老飙《艺术无限科技无限·张飙题赠两院院士诗词书法展》在北京首展,后经青岛、昆明、成都、西安展出,历时半年,12月28日,他特意安排最后一站在家乡唐山博物馆展出。老飙在开幕式讲话中说:“一个人离开家乡以后,就好像一条离开港口的船,在外面漂泊。也许在奋斗的时候,想到更多的是划着船往前进;而一旦疲惫的时候,就会想到家乡的港湾,那里有温暖和温馨;在遇到惊涛骇浪的时候,也会想到自己家乡的港湾,那里有平静和安全;一旦有了成绩,船上有收获的时候,又想到自己家乡的港湾,那里有亲人的赞许和笑脸。”那天,雾好大,天很冷,老飙望着广场上热情的人群,动情地说:“我的心很烫。”

老飙真是一位善于托物言“情”的高手。不难想象,当他像一只风筝飞回故乡、一条小船驶进家乡港湾的时候,他的心一定如天上白云样翻腾,似海水般澎湃,难以平静。

老飙的“风筝说”“小船论”,道出了浪迹天涯唐山游子的共同心声,也说出了家乡父老乡亲的共同期盼。这里,他没有半点说教的成分,指向非常明确。他常讲:“无论做过什么事情,是党组书记,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是社长,是总编辑,都会变动。永远不会变的,是游子对家乡的牵挂与思念,与家乡对游子的关怀与包容。”不难看出,这“风筝”、这“小船”,不就是老飙自己的写照吗!他已经把对故乡满满的情、深切的爱,铭刻于心间。

如今,在唐山,到处传诵着老飙对家乡“情”与“爱”的动人故事。

情怀:

故乡,是游子难以割舍的情愫,是无声的召唤。

在担任《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领导职务期间,老飙关注家乡的经济发展,组织过几次对唐山的重大报道;成为第四届中国书协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后,他关心唐山的文化建设,组织过几次采风创作活动。

2006年7月28日,老飙等8位唐山籍全国著名书法家举办了“书法作品回乡展”。作为展览的组织者,老飙对家乡的一点一滴进步都感到由衷的高兴。特别是看到曹妃甸大港立项并开工建设时,受到鼓舞,激发了创作灵感。于是以《纪念唐山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三十周年·七律》为题赋诗一首:“当年地震乱乾坤,幸有军民浩气存。血铸新城夺造化,情融碧野育华春。山青凤舞陶瓷史,海远船归大港深。吏治风清人欢跃,科经共展跨龙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09年11月下旬,在“中国文联艺术家走进新唐山”采风创作活动中,老飙参观了南湖生态公园。他从垃圾掩埋而建成的凤凰台上眺望,远处高楼鳞次栉比,与近处的湖光水色融为一体,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即兴填词《鹧鸪天·赞南湖》一首:“谁把杭州向北移,天湖美景惹人迷。仙波树影花铺锦,童话木屋鸟唱笛。化腐朽,变神奇,官民同力铸心堤。无言大爱千家润,吏正风清总相依。”每回一次家乡,他就平添一些欣慰。

回报:

家乡,有老飙童年的美好回忆。细算起来,从1964年由唐山一中毕业去四川读书,一晃整整60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老飙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他常说:一个善良的人,取得的成绩再大、艺术水平再高,也不能忘记对家乡养育之恩的回报。

1989年的五四青年节,他回到母校唐山一中,给他后来的校友们做了一场关于“理想”的报告。多年来,他做过的报告不少,可回到一中的讲台上,仍然激动万分,因为这里是他走向人生的起点。他在报告中说:“将来有一天,你们也会和我一样,到这个讲台上来做报告。那时,你们就会理解我现在的心情,一个人,永远不会忘记他走向人生的地方!”

时隔22年,在唐山一中成人宣誓仪式上,老飙又做了一次关于“励志”的报告。

在《艺术无限科技无限·张飙题赠两院院士诗词书法展》唐山站开幕式上,面对唐山一中来的200名学生和唐山艺术高中的120名学生,老飙同样讲述了钱学森、徐承恩、陈清如三位院士的事迹,把科学的清泉注入青年学子的心田,让热爱科学、热爱科学家之风在校园里广为传播。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的关键节点。直到现在,曾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高二班主任刘铁章、高三班主任李耀辉、高二任教语文的朱志博、学校教导主任崔绍增等老师,老飙不仅叫得出名字,连他们的音容笑貌仍记忆犹新。为表达培育之恩,老飙曾多次回母校探望,赠送自己的书法作品。

奉献:

2018年1月14日,笔者拜访老飙。交谈时,他提到资深书法家佟韦在其家乡建了座艺术馆。同时坦言,山东某市曾提出为老飙建艺术馆,他以那里不是自己家乡为由,婉言谢绝了。

也许是言者有心,听者也有意。回唐后,笔者将情况向唐山博物馆鲁杰馆长作了汇报。她表示:如果张飙先生愿向家乡捐赠书法作品,市博物馆热诚欢迎,并嘱咐抓紧时间沟通此事。经过两三个回合通话,老飙决定将其《辛亥革命人物赋》展览的161幅作品全部捐赠给家乡,同时愿将20米长卷《瞬间铸青史大爱铭赤心·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感言》及自己珍藏的全国著名书法家15件精品,一起供唐山博物馆收藏展出。

要知道,《辛亥革命人物赋》可是9000字的长文,书法作品展开要占54米展线,此赋在同一文体中的字数以及书法作品的长度,均创造了全国之“最”,耗费了老飙两年的心血,但这值得。

老飙说:“记得小时候,如果是考了100分,如果是加入了少先队,那天放学就跑得特别快,跑到家以后一推门就说:‘妈,我考了100分!’‘妈,我入队了!’现在的心情也是这样,就是我做了一件好的事情,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想向家乡人民来汇报。让父老乡亲能随时看到我的作品,是我的荣幸。”

这些年,老飙的工作虽几经变动,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故乡的情与爱。只要家乡建设需要,一封信抑或一个电话,老飙总是全力去办,在所不辞。唐山这块热土的印记,已经深深地融在老飙的灵魂之中。当他每次离开唐山时,临上车前,总要来上一句:“邹认(唐山话‘走人’的地方口音)。“透过浓浓的乡音,我们感受到的不正是他那热辣辣的乡情吗!

(刘士裕 文/图)

编辑: 刘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