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9 17:12:56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走进“博玉小记者实践基地” 小记者沉浸式感受瓷都魅力 探秘陶瓷艺术 ——唐山劳动日报社小记者精彩活动之二

视频摄制:记者 刘大民 摄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赵欣)一年之计在于春。3月15日下午,唐山劳动日报社小记者活动在盎然春意中精彩上线。40名小记者齐聚唐山博玉陶瓷文化创业园,参加“魅力瓷都·陶艺探秘”研学活动,在充满知识与趣味的采访实践中沉浸式探寻“中国北方瓷都”的发展历程和文化魅力。

活动首先在创业园路演厅举行“博玉小记者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场的小记者和家长们共同见证了揭牌活动。作为著名的陶瓷产业基地,唐山被誉为“北方瓷都”。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拥有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产业发展成熟,蕴含着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小记者,有责任了解家乡的陶瓷历史,也更有条件亲身体验陶瓷制作的乐趣。

图为小记者参加揭牌仪式。记者 刘大民 摄

图为小记者参加揭牌仪式。记者 刘大民 摄

图为小记者参加揭牌仪式。记者 刘大民 摄

图为小记者参加揭牌仪式。记者 刘大民 摄

授牌仪式后,小记者们跟随高级陶瓷工艺师杨洋老师参观了博玉艺术品陶瓷展厅和开平区骨质瓷文化艺术博物馆。

在艺术品展厅,色彩绚丽的瓷板画、造型优美的葫芦瓶等精美瓷器让小记者目不暇接,大开眼界。“陶瓷虽然是一个名词,但陶和瓷却是不同两种材质”“陶瓷装饰工艺分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三种”“骨质瓷的特点鲜明,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每到一处展台,杨洋老师都耐心讲解有关知识,还拿起两只瓷碗相碰,清脆悦耳的声音让小记者立即体会了声如磬。

图为高级陶瓷工艺师杨洋老师带小记者参观博玉艺术品陶瓷展厅和开平区骨质瓷文化艺术博物馆。记者 刘大民 摄

图为小记者用手机认真记录下这些精美的陶瓷展品。记者 刘大民 摄

图为高级陶瓷工艺师杨洋老师带小记者参观博玉艺术品陶瓷展厅和开平区骨质瓷文化艺术博物馆。记者 刘大民 摄

图为小记者参观博玉艺术品陶瓷展厅和开平区骨质瓷文化艺术博物馆。记者 刘大民 摄

骨质瓷博物馆陈列着从古代到现代的各式陶瓷器物,每一件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杨洋老师讲解了唐山陶瓷的历史和骨质瓷的发展,“唐山陶瓷历史悠久,兴盛于明朝永乐年间”“我国第一件骨质瓷诞生于唐山”“1300摄氏度的火焰是白色的”。小记者们围在老师周围,认真听,认真看,不时与老师互动交流,李奇妙、赵峻乔、高瑾瑜等小记者用纸笔、相机、手机等记录下各自感兴趣的信息。

图为高级陶瓷工艺师杨洋为小记者展示陶艺手拉坯技艺。记者 刘大民 摄

图为高级陶瓷工艺师杨洋为小记者展示陶艺手拉坯技艺。记者 吕泽萱 摄

图为小记者体验陶艺手拉坯技艺。记者 吕泽萱 摄

走进博玉小记者实践基地,怎么能不亲手体验一下制作陶瓷?参观结束后,小记者们跟随老师上了最感兴趣的陶艺手拉坯劳动课。杨老师讲解了手拉坯的步骤和手法,并熟练地将泥料放到转盘上固定、塑造成型,依次做出笔筒、碗、花瓶等造型。老师神奇的双手让小记者们惊叹不已。小记者们实操起来则显得手忙脚乱,感觉泥料“不听话”。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小记者沉下心慢慢体会,都做出了自己的作品。小记者赵婧彤、耿檀烁、周子晴制作了小花瓶。小记者王俪蒙则对老师进行采访:“您从事这个工作多少年了?拉坯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杨老师微笑着回答:“我干这行15年了,拉坯最关键的是手感和对力度的掌控,这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

图为小记者体验陶艺手拉坯技艺。记者 吕泽萱 摄

图为小记者体验陶艺手拉坯技艺。记者 吕泽萱 摄

图为小记者体验陶艺手拉坯技艺。记者 吕泽萱 摄

采访实践活动结束后,小记者和家长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不仅了解了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更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唐山骨质瓷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次活动成为了小记者们成长道路上一次难忘的经历,也在他们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唐山陶瓷的种子。

图为小记者体验陶艺手拉坯技艺。记者 刘大民  摄

博玉劳动教育基地成立于2020年,隶属于唐山博玉骨质瓷有限公司,是河北省中小学劳动—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唐山市“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基地具有骨质瓷生产流水线、先进设备和技术研发团队,创建了具有骨质瓷特色的文创产品展示厅、艺术瓷展示厅和骨质瓷博物馆,适合大中小学生学习骨质瓷生产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与实操,通过动手实践可以体验骨质瓷装饰特色与方法、传统陶艺制作。

图为活动结束后,小记者们开心合影。记者 刘大民 摄

编辑: 郝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