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秋风吹拂着唐山。
秋天的诗意抚摸着唐山七步楼。
2023年,峭岩文学馆的落成,是中国诗界的一件大事。峭岩文学馆在河北唐山落成,更是唐山文学艺术和文化发展的一件大事。
2023年10月9日,峭岩文学馆开馆仪式在唐山七步楼隆重举行。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军旅诗人、原二炮副政委程宝山中将,河北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等,和来自北京和当地的专家、学者、诗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峭岩文学馆开馆仪式。之后,包括《文艺报》《解放军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华夏经纬》等纸媒、网站,对峭岩文学馆的落成开馆盛况进行了报道。
这样一位在全国文学界有着重要影响的重量级军旅诗人,为何要将文学馆落在唐山呢?
唐山,峭岩生命精神的原乡
峭岩文学馆里,有一幅照片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图片上唐山劳动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张秀山代表报社,向峭岩赠送了20世纪60年代刊有峭岩诗歌和文章的《唐山劳动日报》副刊复制纪念品。这说明峭岩是唐山本土成长起来的一位作家和诗人。
峭岩坎坷的少年时期在冀东大平原度过,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磨难。他从唐山一个叫前仁里的小小村落走出来,那里有嵌入他骨髓的老屋精灵,令他魂牵梦绕的童年故事。1958年他入伍后,在部队刻苦进取,习武学文,几十年如一日,在文学的感召下,成长成一棵诗艺纯青、创作成果辉煌的“文学常青树”。
从青年到战士,从战士到军官,从文学爱好者到著名诗人、作家,感恩、多情的峭岩,以他军人的胸怀、视野,以他诗人、作家的能力、格局,一直与他的故土唐山有着千丝万缕的量子纠缠。2012年,峭岩长诗《烛火之殇——李大钊诗传》由《新国风》诗刊专号发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后,他专程赴唐山,将《烛火之殇——李大钊诗传》赠予唐山十一中学、李大钊故居和李大钊纪念馆。2016年,唐山市文联、《唐山文学》联合主办了《让诗歌回家——峭岩诗歌首届(唐山)论坛》。
2023年7月16日,绿岛著《峭岩传》研讨会在河北唐山举行。唐山文联会议室里,20余位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参加了由唐山文联主办的此次活动,并围绕该作品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在研讨会上张秀山介绍了《唐山晚报》连载《峭岩传》的缘起、意义和反响。他说,峭岩先生是家乡的骄傲,《峭岩传》在《唐山晚报》刊登连载,陪伴读者将近一年的时间,成为万千读者必读的篇章,它调动了无数读者的阅读兴趣,摘录警言妙语者有之,甚或有读者保留报纸装订成册珍藏。唐山师范学院教授、评论家杨立元认为,这部传记文学的创作特点是史学与文学的紧密融合、诗性和理性的完美融合。这部书虽是写人,也是写史,其中有高屋建瓴的全面归纳,有细密生动的局部写真;有时代的风云,也有个人的甘苦,达到了“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高度统一。笔者认为,两颗真诚的心成就了这部不凡的作品,研读《峭岩传》,再一次校正了当下诗歌原本的坐标,它的面世,再次指明诗歌生存首要是真诚。对于家乡的真诚与热情,82岁的峭岩热泪盈眶,他说:“我峭岩何德何能,能得到家乡人民的如此厚爱!”
就在这次会议上,经过与杨立元教授探讨并亲自到唐山“七步楼”实地考察,当面受到翟国辉先生的认可,在唐山市文联的支持下,他决定将“峭岩文学馆”落在唐山。
峭岩诗歌的灵魂在唐山着陆
“七步楼”,在唐山乃至全国是一个声名鹊起的名字。它的全称“七步楼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坐落在唐山市丰南区,是唐山文化建设的名片。此前,已有关仁山文学艺术工作室、杨立元文学馆、天胡画院等入驻此楼。唐山,是一个以煤炭、钢铁、发电、陶瓷称著的工业城市,官方和民间文学馆、藏书馆及其他收藏馆的渐次问世,提高了唐山城市文化的品位,而“峭岩文学馆”建立在“七步楼”,将使唐山的文化建设更加厚重。
2023年10月9日,是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
这天,峭岩文学馆开馆仪式在唐山七步楼隆重举行,活动由唐山市文联、《唐山劳动日报》主办,唐山国际假日旅游公司、七步楼协办。文学界四面八方的朋友们来了,唐山域内文化、文学界的朋友们来了,峭岩的哥哥、弟弟和老家前仁里的老乡们来了……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讲话,肯定了峭岩的诗歌贡献,称峭岩从军旅诗开端,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以他纯正的思想和独特的风采,屹立诗坛,是当代诗人重要的代表。峭岩文学馆的设立,是唐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地标。原二炮副政委程宝山中将在祝词中说:“军人的忠诚和执着,诗人的灵感和睿智,中华文明的厚重,中国革命和改革的波澜壮阔,是峭岩诗歌创作的沃土和源泉,而红色是峭岩诗歌的底色。峭岩的文学之路告诉我们,只有凭着坚韧不拔的信念,踏着荆棘岩石,向着悬崖峰峦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成功摘取诗歌圣殿顶端的花朵。”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说:“峭岩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的人品及作品,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峭岩文学馆馆长、诗人陈福钢热情致辞说:“作家不能忘了故乡,故乡是生命的底色,峭岩之所以成功,与他的故乡情结是分不开的。”
《唐山劳动日报》总编刘凤贵在致辞中,热情赞扬了峭岩作为从唐山走出去的军旅作家、诗人,半生的奋斗与砥砺,为文学奉献了青春年华,是唐山人的骄傲和光荣。
活动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那是文学界尤其是诗歌界对峭岩文品和人品的称赞,那是家乡人对峭岩这位诗歌赤子的无限拥戴。诗歌朗诵环节朗诵了从《唐山劳动日报》“文荟”阵地走出的代表诗人作品,李瑛、峭岩、张学梦、东篱的诗重新响在耳边。本土诗人徐国强在《一块迎向天空的石头——写给诗人峭岩》中诵道:“这块石头是一块滦河石,内心/经过河水清亮的洗涤并被绘上了好看的波纹/细腻的沙子温暖过的脉搏坚定有力/一迈步就显现出白杨树挺壮的影子/这块石头是一块军旅石,动作/经过绿色的规整,站姿经过绿色的提拔/一颗红色的五角星镶嵌在灵与肉里/被照耀,也反射光芒/这块石头是一块诗歌石/镌刻和立碑都是自然的事情/只是在石头的逻辑里补天是第一位的/他又恰好自带着长短齐备的诗行的五彩针线……”“一块石头/一块迎向天空的石头/额头镀有东方鲜明的曙色/倔强地摆脱沉降,总在星光与月辉间/显示棱角;连棱角也只与松柏为伴/突兀着军号的声音、旗帜的姿彩和勇者的形象/贴近前摸一摸,这块石头的左上方是热的/静下来倾听,沉默冷峻的外表里面/有一个红海在澎湃翻腾/在洼地被抬高、浅唱被放大的季节/一块叫作峭岩的石头为诗歌矗立了50年/在沟谷与山坳的上面/在刀劈斧砍的绝险之处/这块石头确认着树枝伸展的朝向/让面朝黄土的脸抬起头来去展望高高的天空……”
开馆仪式现场掌声雷动。
在这自然的收获的秋天里,诗人峭岩的诗歌显得愈加饱满。
此刻的峭岩不仅仅是激动,面对那一双双真诚而为他自豪的眼睛,他深情地说:“能在家乡的土地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命运的使然,更是大道的归属。文学馆告诉我,它离文学更近了,它离土地更近了,它离人心更近了。然而,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将以不老的青春,浇灌它不老的文学之花。以此,回报家乡和大家对我的期待和厚爱。”
与会专家、学者和诗人、作家们一致认为,峭岩是继贺敬之、郭小川、李瑛之后的重要诗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刘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