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6 09:21:01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文荟丨张师树田散记

      

       张树田老师第二部作品即将付梓,约我作序。原因有二,我在一中读高中时,张师是一中老师。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回城工作之余,我常写文章,给报社投稿。张师是报社的编辑,记者,政教部主任。

写张师,素描,速写,还是“丰子恺漫画”?我拿不准。

张师言,放开写,咋写都中。

张师的公众号《庭中万千奇树》,凡111篇。2022年最多,92篇。合四天一篇。就算每篇一千字,还不止,两三千大有。张师不使电脑,不用手机,就稿纸钢笔写。

想象他喝完酒,吃罢饭,点颗烟,坐椅子上伏案,遐想。脑子似无穹大屏,胥各庄田野小镇,一中校园课堂,解放军洛阳外院,东北某空军部队,唐山陶瓷厂车间,再一中教学,市教育局,报社,南下北上采访……玩伴,同学,战友,工友,老师,同行……人生的外景和角色,张师多处切换,角色颇多。于是,故乡忆旧,唐山一中老同事回眸,一中高中生活和工作,或多集或“折子”,笔底遂汇成过往岁月的星辰大海。

张师小学的老师李际禹给他的评价“该生天资超群”。

这一评价奠定了张师早年的上进和自信。除了各门功课斩获五分,奖状满墙;课余用弹弓射大树上的“小柳叶”,“官兵抓贼”至夜色阑珊;寒暑假勤工俭学和弟弟一起去集市贩甜瓜,挖野菜,割青草,养家兔;到建筑工地当小工,拉排子车……样样都有他吃苦耐劳,灵秀而坚定的身影。“翻墙”去镇上看露天电影,看“小人书”,“小人书和电影相辅相成培养了我早期的读书习惯。”“当然不排除恶作剧打五分。”故乡忆旧里张师如是写出。

张师中考以全校第一的佳绩考进久负盛名的唐山一中。

彼时一中,大家云集,不仅有“三角董”“几何杨”“代数崔”;物理,化学,英语,语文各科老师,身怀绝技,业内冠名,风范和实力全都在线。师从大家,谦逊好学,历天灾之年,值青春年少,虽食难果腹,然张师临高考,一举考进名校洛阳军事外国语学院,就读俄语专业。军校毕业,进入东北某空军部队。深入老黑山部队作活学活用“讲用”报告,张师赶上了这一时代“时髦”。求学从军,人生辗转,张师又进工厂,从泥瓦匠做起,可谓农学兵工样样尝到,后经教过他的一中老师推荐,张师脱下泥渍遍布的工作服,来到母校唐山一中任教。自此,昔日师生成同行。

此时张师,近一米八高,腰板很直溜。四兜绿军服,鼻梁一副黑框宽边眼镜,头发浓黑,肤白貌帅。女同学背地曲曲咕咕,这老师哪来?长得咋这精神啊。男生也不时多看他几眼。张师外貌不无高冷,课讲得明明白白。学的俄语,正常发展该当翻译,阴错阳差,当起教书匠,教农业,任教研组长。课下,他跟学生有说有笑,从来不端架子。学生毕业走向社会,遍及国内外,各行各业都有,可谓桃李众多。至今,远处学生常与他微信互动,近地学生不时邀他聚餐,把酒临欢,其喜洋洋矣。难怪学生在文章里写到“我的老师像大哥”。与他同行的老师,张师敬重有加。班主任韦术艺老师,讲生物的齐长泰老师,崔绍增,张汝梅老师,甚至校食堂卖饭的,锅炉房“倒拿报纸”以示“有文化”的小白师傅……张师用饱含深情的笔,一一写进老同事回眸,写他们的才,他们的善,他们的真,以及他们的耿介,他们之于他的提点,影响,知遇。于是,读者看到了唐山大地震后张师脚上穿着扒出来的翻毛军靴,不顾年迈双亲负伤的媳妇和幼小的女儿,和活下来的人们一起,从倒塌的房屋往外扒人,抬伤员,找水,找吃的,完全不顾自身和家人的安危。

震后张师被调入市教育局,任局长秘书,履职尽责自不在话下。此后,张师调入唐山劳动日报社工作。

自此,张师开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记者生涯。

之前,胥各庄一路考出,风光无限,筚路蓝缕。往日星光,皆成铺垫。

一日,电视播放专题片,唐山某县新开的一个旅游景点,取名“快乐岛”。画外音是一篇撩人心弦,动人心魄,美妙抒情的散文。听罢,作者是张师。才知他调到报社,当了记者。随后与张师有了写稿投稿的交往。那时,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异彩纷呈高光绽放。无冕之王的记者,更是一个令人向往备受尊崇的职业。张师不改黑框宽边大眼镜的标配。文集《庭中万千奇树》,有几张他采访的现场照片,或前排或中间或左侧右后,有位高个瘦脸,目光执著,戴宽边大眼镜,一头浓发的记者,这就是张师。初当记者,去贫困山区范家沟,农民家的饭是陈年小米加野菜煮的“沫子”粥,土炕上的被不像被,棉花套子不像棉花套子,黑乎乎墙旮旯一堆。见状,“我默默掏出50元钱,正欲转身离开”,“谁知他放下饭碗,咕咚一声朝我跪下,双眼含泪。”历时半个月采访迁西迁安近十个贫困山村,他用心血和理性思考写出《来自北部贫困山区的报告》,系列报道见报后,受到市委农村工作部的肯定和重视。

白衬衫,领带,大风衣,是张师骑车子或坐车采访时的穿搭。那些年,关乎老百姓生活的用电,煤气,暖气的民生大事,报纸给予高度关注。记者的新闻视角,占位,口吻,职业与责任,政策和人情,张师把握有度。稿子发出问题得到解决,方方面面无话可说无懈可击。有一次他由新闻人变成家里人,说家里话,牵线搭桥成就双方的合作。山西昔阳大寨村书记“铁姑娘”郭凤莲带队,来玉田县一家工厂谈项目合作,双方见面后,经过交谈距离越拉越近,作为新闻报道为己任的记者,张师不禁十分动情,把握火候,让玉田厂长帮帮郭凤莲这个“妹妹”,一句诚恳又不失幽默的话,让双方皆大欢喜,合作圆满达成。这晚,“他们喝了五瓶烈酒。”

与电台同行一起采访《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艾丰,张师言己那时只是个地方报小记者,面对全国一流大报名记者,心中忐忑。忐忑归忐忑,经过用心设定和心内彩排,采访期间张师甩掉包袱,轻装上阵,丰富经历加幽默风趣的谈吐,让大报大记者和地方报记者无缝对接,相见恨迟。当张师说出报道思路,文章框架,即获艾丰主任充分肯定。旋即,张师趁热提出,报社领导有意邀请艾丰主任,就新闻采访写作和报道,给全市新闻媒体记者上一课,指点迷津,艾丰主任当即答应。于是就有了大报地方报记者共聚一堂,同话新闻,携手并进的难得机会。

张师文集《庭中万千奇树》,既是对成长经历和职业生涯的回首,又是对亲情友情的讴歌。父亲母亲,妻子女儿,兄弟姐妹,师长朋友,同事同学,战友乡亲……往事历历,往事如烟,又如此清晰动人。

我曾想,假如张师不当记者,去做俄语翻译,又会怎样呢?

想来想去,张师还是最适合当记者。这个职业,让他的才华,他的为人,他的正义,他的正直,他的儒雅,他的真挚得以淋漓绽放。

祝福张师从今往后的日子,更加幸福,更加健康,更加快乐。

(赵骥)


编辑: 梁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