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明 杜何颜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时代。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之一,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强调,“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49年前,唐山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精神长城,用生命和热血淬炼出的抗震精神,既是唐山人在废墟中站立的脊梁,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应对重大灾难的精神标识。今天,我们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深入领会其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唐山抗震精神:历史传承与实践价值的辩证统一
1976年7月28日凌晨,7.8级的强烈地震突袭了沉睡中的唐山市。23秒内,这座拥有百万人口的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建筑物如火柴盒般倒塌,铁轨扭曲成麻花,桥梁解体坠入洪流。地表开裂数公里裂缝喷涌出黄色泥沙,开滦煤矿巷道瞬间被水淹没。24.2万人遇难,16.4万人重伤,7200余家庭一夜间消失,4202名儿童成为孤儿。地震引发的瓦斯爆炸将唐钢厂区化作火海,储油罐爆燃形成百米蘑菇云。然而,在混凝土废墟与血色晨光中,唐山人用双手扒开瓦砾自救互救。震后第10天开滦煤矿产出“抗震煤”;第14天电厂恢复供电;第28天唐钢炼出首批“志气钢”。灾后重建不仅是城市空间的重构,更是民族精神的重塑。仅用10年时间,唐山创造了人类抗震史上的奇迹篇章“震后十年再造一座新城”。1986年,唐山GDP达到32.8亿元,较震前增长了130%。将震后一片废墟的唐山市变成河北省生产总值排名第一的城市,成为“全国百强城市”的入围城市之一。
从历史维度看,唐山抗震精神植根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考古发现,孤竹国时期形成的“青铜器铭文—陶器纹饰”文化符号系统,不仅承载着先民应对自然灾害的集体记忆,更通过器物形制规范传递着协作共济的价值理念。这种文化基因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经明清移民文化交融,最终淬炼出“抱团儿”的集体主义自觉与“扛造”的韧性生存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地震废墟中自发形成的互助组织,正是这种文化传统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彰显着中华文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创新发展规律。
从实践维度剖析,唐山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续大力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妥善安置群众,科学开展恢复重建。”唐山地震开创了举国体制救灾先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投入43.57亿元用于重建,约占当年GDP的1.5%,10万名解放军指战员在震后徒手扒开废墟,全国各地医疗队星夜驰援,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全国上下听从党组织的调配在余震中展开生死救援。这种组织能力既源于党长期培养的集体主义觉悟,也得益于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产业工人组织纪律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启示我们,抗震精神绝非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十万建筑工人十年完成重建的“唐山速度”,凝结在震后崛起的国家级重化工业基地里,最终升华为改革开放初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动力。
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唐山人民在抗震救灾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品格,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诠释,更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时代注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唐山抗震精神是党和人民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党中央迅速建立集中统一的指挥体系,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百万党员冲锋在前,将人民群众自发的互助行为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在制度效能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中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这种组织化、系统化的救灾实践,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灾难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
抗震救灾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其始终回应时代命题的实践品格
抗震救灾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标识,其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制度优势,在每一次同自然灾害抗争考验中愈发彰显。唐山带着属于这座城市的历史积淀和重生奇迹,印证着抗震精神不仅是灾难记忆的凝结,更是中国人民面对风险挑战时,将集体主义基因转化为现代化实践的文明密码。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面对重大的自然灾害时展现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精神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化作“唐山救援队”,携带生命探测仪的逆行情景,在抗疫斗争中演变为“白衣战士”的请战书,更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中成为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精神纽带。从震后十年重建实现GDP增长130%的“唐山速度”,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立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国家标准;从唐山重建中创新的“构造柱—圈梁”体系提升建筑抗震性能,到汶川重建的“强柱弱梁”原则;从应急管理体系纳入“韧性城市”建设,到向土耳其地震灾区提供“柔性隔震技术”方案,唐山抗震精神始终在破解时代发展难题中迭代升级。
文化载体的创造性转化让新时代抗震救灾精神从地域记忆升华为民族符号。在唐山抗震精神不断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唐山地震博物馆以及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甚至于曾经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都是精神承载的标识与符号。镌刻着24万名地震罹难者名单的“万人墙”化作具象的集体记忆图谱,运用数字人文技术构建灾难记忆数据库,将“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具象化为可追溯的历史脉络,如唐山抗震纪念馆运用VR等技术,模拟“应急避险”沉浸式体验大地震来临后如何避险等举措,强化宣传。同时,“让文物说话”的叙事策略,使抗震精神突破了时空局限。在地缘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民族通过地理空间实践与文化记忆沉淀,逐步形成具有族群特质的认知范式与价值取向。电影《唐山大地震》票房突破6.73亿元的背后,映射着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价值诉求的深层互动,既隐喻着历史创伤的不可逆转性,也昭示着精神与文明延续的永恒命题。
在唐山抗震精神的传承中,教育始终是最具生命力的传播载体。震后重建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精神家园的重塑工程。唐山大中小学生共享“思政大餐”,通过“废墟课堂”实践教学,让青少年触摸抗震棚的土坯墙、聆听幸存者口述史,将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教育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生存智慧。这种教育创新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的理论灌输,将爱国主义转化为具体的生命体验,如每年7·28纪念日,学生们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内自发举行的默哀仪式,这正是将抽象的家国情怀落地为日常的道德实践。将生动的抗震事迹中凝结出的唐山抗震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有利于唐山抗震精神走出唐山,走向全国,让更多人深刻领悟唐山抗震精神,增强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明形态的认同,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继续得以弘扬传承。
时代叩问,抗震救灾精神的现实启示
唐山大地震作为我国现代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转折点,其精神遗产在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与系统性风险的时代性,始终考验着人类文明应对危机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深化风险治理规律性认识提供了根本遵循。
唐山抗震救灾实践体现出三重制度创新范式。其一,在决策机制层面创造性运用遥感航拍技术构建灾情评估系统,这比世界银行1983年提出的“灾害风险评估框架”早7年实现技术工具与治理体系的融合;其二,通过举国体制实现全国各地医疗力量的战略投送,形成“平急两用”的应急资源调度模式,为当前建设韧性城市提供了组织范式;其三,震后十年重建催生的首部建筑抗震规范,开创了“灾后重建倒逼标准升级”的制度演进路径。面对新型风险治理的全球性挑战,中国方案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制度优势—科技创新—社会动员”三维协同机制,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风险防控效能。这种治理智慧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创新发展,既强调运用现代科技增强风险预见性,又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体行动的制度效能。
大力传承精神资源,唐山积极将抗震精神内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动力。如今,唐山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8.6亿吨,稳居世界港口第二位,南湖通过采煤沉降区生态修复打造出28平方公里城市“绿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唐山遵化市沙石峪村将“万里千担一亩田”的创业精神转化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动力,昔日“当代愚公”的奋斗精神正化作智慧农业的创新动能。在科技创新领域,唐山以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培育出6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超高温悬浮感应熔炼、负压成型等多项“卡脖子”技术成果突破,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生态链。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精神移植,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传统精神基因嵌入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抗震精神力量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新时代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必须深刻把握其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精髓。要看到“公而忘私”彰显的集体利益与个人价值统一性,“患难与共”体现的矛盾转化规律,“百折不挠”包含的量变质变原理,“勇往直前”蕴含的历史发展趋势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唐山抗震精神的历史演进与传承发展,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继续从抗震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更能找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启示。
【徐晓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杜何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