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7 09:30:14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家风颖颖传师道 弦歌不辍育新苗

我叫董磊,是路南区双新小学的教师。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教育人的责任就像一根无形的线,从祖父的手中穿过,围绕着父亲、姑姑,而后又轻轻地落在了我的手上。三代四人结缘教育,任时光荏苒、时代变迁,良好的家风、崇高的师德代代永续,谱写着教育世家平凡而又动人的篇章。

我的祖父董树金,于1946年在岳各庄小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祖父的身影在我脑海里已经渐渐模糊,但是他的教育故事却一直让我回味至今。解放初期,祖父时任越河小学校长,学校坐落在陡河附近。每年一到雨季,雨水总会冲垮学生们过河的木桥,河对岸的学生上学就得蹚水过河。那个时代的孩子大多是瘦瘦小小的。每逢此时,祖父时常夜不能寐,担心着学生们的安危,就早早地带领老师们在河的对岸去等候学生,一个一个将孩子们背过河去,常年累积,祖父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但他背着学生蹚过河水的身影却成了学生们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我的父亲董立行,1971年开始在岳各庄小学任教,1978年调入开滦十中,先任化学教师、教研组长,后又担任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2004年学校改制划归地方管理,办公室工作更加繁重,为了尽快捋顺工作,父亲白天要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晚上研究政策文件,将其中不懂的地方一页一页地写下来,再去请教专职人员。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的时间,父亲所负责的办公室工作就以高标准达到了路南区教育局的规范要求。父亲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三十多年,连续多年被评为唐山矿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群众最信任的党员、局级优秀教研组组长,所撰写的教学论文多次获奖。然而,父亲面对这些荣誉总是坦然一笑,在他的心中,学生清晨问候的“老师您好”和落日下的挥手作别是获得的最珍贵奖章。

我的姑姑董立芬,在她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多次获得市级、区级优秀大队辅导员、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实验员等荣誉。她在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用心播种;在与同事相处中尽之所能、真诚相助;在与家长沟通中耐心倾心、满腔热忱;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平等尊重、亦师亦友。从教以来,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坚守和对学生的无限热爱,在三尺讲台上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收获着属于自己的芬芳。

三尺讲台一辈子,传道、授业、解惑,正是祖辈、父辈的行动点亮了学生生命的光,而这缕光同样在家庭里闪耀,让吾辈“向阳而生”。我自小就将教书育人视为代代相传的共同理想,从小就立下了“当园丁培育百花,做黄牛无私奉献”的志愿,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我多年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始终以“勤奋钻研、不断探索”为自己的座右铭,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使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第一线的教育教学土壤中。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想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必须走教改、教研之路。在担任英语教学的几年中,我利用课余时间,为英语学科1-8册的每一课内容都精心设计了课件,使学生每节课都能目观其行,耳闻其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想象力,使教学直观形象化、多元立体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刚参加工作时学校要开设信息技术课,20世纪90年代末计算机并不普遍,大部分老师不会使用电脑。为了学校能够顺利开设课程,我主动承担起这个教学任务,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学习计算机知识,保证了学校信息技术课的顺利开展。综合实践课在开设之初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除了教科书外,没有什么教学经验可以借鉴,教学方法也需要一点一点地进行摸索。为了讲好这门课,除了制作课件,并预设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经过不断地探索,学生们对综合实践课也有了兴趣,当年我指导的课件就参加了区年会,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代表唐山市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中作了典型报告。

我的教育之家一脉书香、诲人不倦。一个家族,四位教师,三代传承,七十多年赓续着“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初心与使命,我们雕刻灵魂,琢玉成器,陪伴成长,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庄重而伟大的历史使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施文明 整理)

编辑: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