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09:21:2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遵化饹馇:豆香悠长,传承美食文化

遵化饹馇:豆香悠长,传承美食文化

记者 金鹏 通讯员 刘红艳 宁川颉

当悠悠春风拂过遵化市的大街小巷,一缕缕独特的豆香随之飘散,主角正是有着迷人魅力的遵化饹馇。其别具一格的风味与悠长的文化脉络,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人们心中难以磨灭的味觉记忆。

遵化市马兰峪镇石各庄村,今年67岁的张玉华正制作饹馇。投身此业已经50年,岁月的沉淀让她对这门手艺有了深刻领悟,更掌握了炉火纯青的精湛技艺。“制作饹馇,选料是关键的第一步。”张玉华说,必须选用优质的绿豆,经过精心筛选、淘洗去除杂质后浸泡,待其吸足水分,变得圆润而富有弹性,便可磨浆了。伴随着石磨缓缓转动,洁白细腻的绿豆浆如涓涓细流般涌出,豆香四溢。其中,最为关键且考验手艺的步骤当数摊制,特制的大平底锅置于炉灶之上,燃烧的板栗树叶散发着适宜热量,均匀地温暖锅底。张玉华熟练地舀起一勺绿豆浆,倒入锅中,随即用特制工具不停地摊、刮、搅,娴熟地将浆汁制作成糊状,随后慢慢摊制成薄厚均匀、圆形金色的饹馇。稍等片刻,用铲子小心翼翼地轻轻铲起,一张饹馇便大功告成,拎起来不坏,折起来也不会断裂。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师傅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火候把控,多一分则焦糊,少一分则不熟,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成就那口感绝佳的饹馇。

这门手艺,不仅为张玉华提供了生存之道,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张玉华感慨地说:“感谢饹馇,这个传统手艺不仅让我赚钱养家,还让我当上了老师,实现了更大的价值。”通过近年来的宣传推广,先后有8名来自唐山各地的年轻人,向张玉华学习饹馇制作技艺。在张玉华悉心指导下,这门美食制作技艺得以更广泛传承,愈发枝繁叶茂。

据传,饹馇的起源要从马兰峪镇说起。在清朝时期,马兰峪是清东陵守陵人员居住的营房集中区和重要机关所在地,守陵人为讨得皇家的欢心,经常把特产供奉给前来祭祀的皇家。有一次,慈禧太后来到东陵,御膳房端上了醋溜饹馇,她一看没有吃过,便询问菜名。太监赶忙回答:“还没起名字,请老佛爷赐名。”慈禧边听边吃,两口过后,太监刚要按例撤下,谁知慈禧没吃够,说了句“搁着吧”。太监误以为这是太后赐的菜名,遂说:“老佛爷赐此菜名为‘饹馇’。”从此,饹馇的叫法便在民间流传开来,饹馇的身价也水涨船高。

“给我来两张饹馇……”在马兰峪镇大集上,王秀芳的饹馇摊前总是簇拥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摊位上摆放整齐的饹馇散发着诱人的金黄色光泽,现做现炸的饹馇合更是吸引着无数食客的目光。只见王秀芳将精心调制的馅料均匀地铺在两张饹馇之间,而后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轻轻咬上一口,外皮的酥脆与馅料的鲜美相互交融,在舌尖上奏响一曲美妙的乐章。

饹馇的吃法多种多样,每一种都能带来独特的味觉享受,最为经典的当数“醋溜饹馇”。在马兰峪镇惠营房村孙凤华家,孙凤华将新买的饹馇切成菱形块,与白菜等食材一同入锅炖煮,饹馇充分吸收汤汁的浓郁滋味,柔软且富有嚼劲,入口爽滑,自身的天然豆香令人陶醉。“出锅前加入适量的香醋,恰到好处的酸香味道能够瞬间被激发出来,可以说为这道菜注入了灵魂。”孙凤华介绍道。孩子们最喜欢的则是“糖醋饹馇”,将饹馇切成条,裹上面糊炸至酥脆,再浇上精心调制的糖醋汁,那酸酸甜甜的味道,瞬间就能勾起孩子的食欲。

“我是来遵化旅游的,作为一个饹馇的深度爱好者,听说这里有饹馇宴,当然要来一饱口福。”来自天津的游客陈靖在遵化宾馆边品尝饹馇宴边说。据了解,遵化市在大街小巷的餐饮场所里,每位厨师都能以饹馇为原材料做出地道的美味佳肴,仅遵化宾馆一家,饹馇制品年销售额近30万元。

现如今,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都难以抵挡遵化饹馇的美味诱惑。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承载着遵化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承。在岁月的长河中,遵化饹馇将继续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份来自冀东大地的独特风味。

编辑: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