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09:52:06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革命精神永流传 红色基因续新篇

我叫王梁雨生,我的父亲生于新中国成立前,他16岁参军,到现在已有50年的党龄,是一位一直奋战在医疗战线的军医。在我的心里,父亲不但给了我生命,而且让我传承了红色的基因,他是我的榜样,也是我最敬重的人。他在工作的几十年里,经历过无数次的艰难险阻,也救治过无数的患者。

抗震救灾为人民,危难时刻现忠诚

1976年唐山大地震,父亲当时在北戴河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八一医院工作,是一名外科大夫。地震发生后,作为第一批赴唐抗震救灾的医生,父亲当天下午就抵达了唐山灾区。一下军车,他为眼前的凄凉景象所震撼,到处都是残垣断壁,道路旁挤满了一身血污等待救治的幸存者。他们抵达后迅速开展了救援行动,救助灾民,挖掘废墟,抢救病危幸存者,日夜不断奋战。作为一名外科主治大夫,父亲一直坚守在简易搭建的手术台边。到达后的最初几天他连续作战,几乎没有合过眼,实在累得不行就靠着军用饼干箱子眯一会儿,渴了就喝一口掺了明矾的井水。没有无影灯就用手电,没有手术室就用简易帐篷,没有手术台就拿箱子搭个床。父亲说那是最佳的抢救时间,可能几分钟的及时止血就可以保全一个病人的肢体,甚至拯救一个生命。那个时候没有人叫苦喊累,每个人都是这样,好像有着巨大的能量在支撑着每一个救灾战士。那种力量是人民的信任,是医者的责任。在那段艰苦的岁月,父亲结识了我的母亲,为了更好地建设唐山,也为了对家庭和爱情的责任,父亲申请调到了唐山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五五医院,继续做一名军医,参与唐山的震后重建。

无畏炮火救战友,生死关头显真情

父亲曾赴前线参与伤员救治任务,刚走的那年我还年幼,总以为父亲就是出差几天,只有母亲一直偷偷地抹眼泪,后来才知道是要到前线。父亲很快来了信,他总是用尽可能轻松的口吻让我们了解他的工作环境,让我们放心。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每天都要分批组织去前线进行紧急救治,接收危重伤员回临时医护所。每一位医护工作者都在冒着生命的危险,争分夺秒救治伤员。多少年后,我问父亲,您不怕吗?他说,谁能不怕死,可是我们不能后退,因为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的大地,就是千家万户的百姓,就是你们娘俩的安危。我听后,泪如雨下。

退休老兵发余热,红色信仰记心间

20世纪90年代,父亲因病退休了。退休后的父亲在院里担任了退休老干部支部书记,组织离退休老人的文娱活动,丰富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他经常在居委会组织文娱活动,七十多岁的人还自学了手风琴,每次活动都帮人伴奏。他总说自己是个老兵,但是在外面却从不用那本红红的军人优待证。每次在外面就医、买票,都是该排队就排队,他总说退休了就是个老百姓,不搞特殊。父亲最珍爱的就是他的一身军装,虽然多年不穿,却依然洗得干净、熨得笔直,领章帽徽依旧金光灿灿。每次抚摸着这身军装,他总是笑着跟我调侃,“年龄大了,等以后人走了,这身军装我要穿着,去见见我的老战友。”这是他作为一名老兵最朴素的愿望。

高尔基曾说过:“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父亲用行动诠释着一个军人的担当,一个共产党员的奉献,教会了我怎样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身为军人的孩子,浸润着军人家庭的优良家风,带着骨子里的自信和自豪,我很骄傲!

(施文明 整理)

编辑: 刘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