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09:40:46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文史丨从《滦州志》中的 《海阳书院雨化堂记》说起

读嘉庆版《滦州志》,看到莫绍悳(同“德”)写的一篇《海阳书院雨化堂记》,文章不长,笔者试着标点如下:

滦阳书院废几五十年,先大夫莅任兹土,葺理文庙,建忠义、节孝两祠,倡造榛镇石桥,起武弁衙署,最后兴复此举。工竣,始延师课读。进诸生而等第之,命题以“君子之所以教者五”一章。未阅月,而先大夫不禄。诸生请堂名于余,使终先大夫之志。噫嘻,余小子何知,无亦先大夫命题之意有在,因节取题中雨化二字,以名其堂,并志数言于后,俾后之览者,知斯堂之所由名云。时嘉庆丙寅夏六月也。

从文中可知,这个莫绍悳的父亲曾任滦州的知州,重修了海阳书院,并且逝于滦州知州任上。这位莫知州正是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到任的广东安定人莫謩(音mó)。而这篇短文的写作时间嘉庆丙寅是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

海阳书院原名杨公祠书院,是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知州孙昌鉴建造,当时一共五层院落,前四层为学舍,最后一层为杨公祠,奉祀的是明朝崇祯年间的滦州知州杨燫的神位。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知州莫謩重修海阳书院,距初建恰好五十年。所以莫绍悳才说“滦阳书院废几五十年”。

短文试译如下:

滦州的海阳书院还是五十年前建造的呢,我的父亲到这里任知州以后,修葺了学宫,重建了忠义孝悌祠和节孝祠,倡导重修了榛子镇的承流桥,兴建了武弁衙署,最后重新修复了海阳书院。等到书院完工以后,便开始聘请老师来教学。所有进入书院的学子都要经过考核分出等级,我父亲给学子们出的题目是《孟子·尽心章句》中“君子之所以教者五”这一章。这件事还没过一个月,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学子们于是让我为书院的大堂取一个名字,来完成父亲的心愿。唉,我懂什么呢,不过是我父亲考题的用意还在,“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因此取题中“雨化”两个字,用来做书院大堂的名字,并写下这几句话在后边,让以后看到堂名的人,知道这个大堂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时间是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夏六月。

我们看到,莫绍悳在这么短的文章里列举了父亲的多条政绩,其实还远远没有说全。在光绪版《滦州志》的官师列传中有专门对莫謩的介绍,“尝捐俸葺学宫,创建忠义、节孝两祠,增修书院并置书籍,延师训课,尤以培养士类为急务。他如建桥梁、筑堤堰、赈荒歉、掩胔骸,善政不可枚举。”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好官,却于“丙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二月卒于官”。按现在的说法,应该算是因公殉职吧!

滦州的百姓列举出莫知州的种种善政,请求上级同意把他的牌位放进名宦祠,可惜请求没有被通过,以后也没有人继续再申请。至于没有通过的原因,可能跟他活着的时候性格太过刚介,得罪了权势有关吧。

这个莫知州是乾隆庚辰(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举人,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由静海县令升任滦州知州。他为人刚强正直,不畏权势,凡是有诉状,当事人都要亲自面呈。每次升堂问案之前,都会庄严肃穆地等待,收到状纸立刻审讯,明察秋毫,没有人可以欺瞒他。吓得那些违法乱纪的人都收敛起来,手下的人更是不敢乱来,这无形中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

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莫知州捐出自己的养廉银,重修了忠义孝悌祠和节孝祠,他为忠义孝悌祠题匾“人纪常昭”,人纪就是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常昭的意思是永久显著。对联写的是“大节不磨千古在,此身已致寸心安”。节孝祠匾题的是“遇殊致一”,对联写的是“清风皓月依真魂,止水危峰寄性灵”。这既是写给两个祠堂中的忠孝之魂的,也是他自己的心声和写照。虽然他没有祀名宦,但依然不妨碍他在滦州人民心目中名宦的地位。

(李智勇)

编辑: 刘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