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08:16:32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培仁历史文化街: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书写城市的未来

记者 刘天玥 通讯员 王建琦

从民国风情的建筑群到沉浸式的多元文化体验,从非遗技艺的传承到文旅经济的繁荣,培仁历史文化街正用一砖一瓦书写着城市更新的生动篇章。这条承载着百年沧桑的街区,以“复古与潮流共生、历史与现代对话”为核心理念,通过保护性开发与创新性运营,成为了唐山文旅融合的典范。这里不仅是城市文脉的动态档案馆,更是市民与游客感知唐山工业精神、体验文化创新的新地标。

图为游客游览培仁历史文化街。记者 徐慧 摄

从工业遗存到文化地标

“这座楼现在叫培仁教育记忆馆,其主体建筑是培仁女子中学的校舍。培仁女子中学的前身是1911年法国天主教会创办的仁爱孤儿院,后改名为私立培仁女子小学,1935年更名为河北省私立培仁女子中学……”培仁历史文化街金牌讲解员许心介绍,这栋中西合璧的建筑历经战火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奇迹般完整保存,是唐山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多层建筑之一。其主楼采用的清末启新瓷厂彩色地砖,以煤矸石煅烧工艺制成,硬度媲美现代瓷砖;木窗设计暗藏竹筋抗震结构,风雨难侵,至今仍平整如初,是近代建筑史上“中西智慧交融”的实证。2019年,唐山文旅集团以“修旧如旧”原则改造旧址,在培仁教育记忆馆内复原民国学堂场景时,工匠们采用传统桐油灰浆勾缝工艺,最大程度保留原始肌理。

走出培仁教育记忆馆,溜达不远便来到街区的另一核心地标——金达记忆馆。这里原为29号洋房,是为了纪念英国土木工程师克劳德·威廉·金达在中国煤矿开采、铁路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改建而成。展柜前,泛黄的《京奉铁路勘测手稿》旁,一组复刻的1896年绘图工具悄然陈列。“文旅集团文物修复师耗时7个月复刻了金达使用的曲线板、比例规和德国制游标卡尺。游客戴上白手套,可用这些工具在特制图纸上绘制铁路走向,完成后扫描二维码,AI系统将比对历史线路并生成‘勘测精度评分’,而通过AR导览扫描手稿上的水印,游客还能触发开滦博物馆井下探秘任务。”许心说。

历经风雨仍不掩风华。目前,培仁历史文化街与中国(唐山)工业博物馆、汉斯·昆德故居博物馆、培仁教育记忆馆、金达记忆馆共同构成承载唐山城市记忆的“四馆一街”文化产业集群,共同呈现唐山工业城市历史文脉,为游客开启穿越时空的对话。

复古场景中的现代活力

“走进这条街,感觉自己穿越了!”北京游客张先生说,了解一座城的历史文脉,从走进一条市井街道开始。

逛累了,游客朋友还能到城市书房内休憩。书房拐角处的旋转楼梯伴随十多米高的书墙,给人以“书山有路”之感;阅读区错落的书架、璀璨的吊灯、嵌入式卡座、沉静的淡橘色调,在都市喧嚣中营造出一片岁月静好的天地。“这座城市书房是与市图书馆、新华书店合作设立的,现有藏书约3万册,同时引入了纸板玩具、文具、拼图、音乐盒、手工DIY、盲盒等50余种文创产品,更好地展现了唐山区域特点和本土文化元素。”许心说,虽然很多游客在唐山的时间短暂,但是希望他们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和美好。

作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培仁历史文化街主打“沉浸式”招牌,坚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假日打造富有文化气息的精品主题活动,让怀旧的建筑因为艺术、因为热爱、因为人气的聚集而活起来。通过演艺活动、品牌发声、新媒体造势等措施,将历史文化、时尚休闲、网红娱乐元素有机融合,定期组织文创市集、街头演艺、夜间轻型演艺活动及商业活动,提升城市品位,繁荣城市经济。

2024年4月起,培仁历史文化街打造“培仁好物市集”品牌,为街区活动奠定了多元文化融合的主基调。首次推出的端午好物市集活动,仅在三天内便吸引了五万余人参与。后续,培仁历史文化街将“好物市集”作为街区常态化活动开展,结合各类节庆、假日节点,分别策划开展不同的主题市集,让艺术、好物、非遗、音乐等多元文化在百年培仁融合碰撞,为爱生活、爱艺术、爱文艺的人们搭建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增强游客感官和互动体验,进一步提高市场品牌传播度与良好的游览口碑。

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

在“工业文明走廊”计划中,培仁街区的红砖肌理正生长出新型社区生态:城市书房与老修车铺共享一面墙,非遗市集的蓝染布幔映着便利店霓虹。在街角修了30年自行车的王师傅,如今把摊位改造成“工业记忆驿站”:斑驳的修车工具挂在红砖墙上成为装置艺术,废旧齿轮改造成台灯底座,工作台上方悬着文旅集团特制的“老手艺新故事”二维码标牌。“不少年轻人来我的摊位拍照打卡,顺带听我讲唐山自行车厂的故事,周末卖手工文创品能赚几百元。不仅如此,我还开通了抖音直播账号,日常播一播修车过程,跟粉丝聊聊天,日子过得特别开心。”王师傅说,老手艺遇见新审美,也能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华北理工大学毕业生小梦专程来此踏青拍照,称“培仁街区的建筑承载了唐山的独特气质,在这里,我感觉自己触摸到了唐山的灵魂。”年轻一代通过非遗工坊、国潮市集重新认识本土文化,小梦坦言:“原来历史可以这么酷。”

当暮色浸染培仁历史文化街的红砖墙,评剧艺术工作室传来新编《培仁往事》的唱段:“旧时学堂今日场,钢城柔情曲中藏。”街角咖啡馆的落地窗上,民国女学生的剪影与游客的身影交织。这座露天博物馆正重新定义工业城市的DNA——历史不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滋养创新的文化酵母;未来不仅是规划蓝图,更是市民共建的想象共同体。正如唐山文旅集团总规划师所言:“我们修复的不只是建筑,更是一座城市自我更新的勇气。”

编辑: 杜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