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民杰
遵化沙石峪曾是一个“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的穷山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老书记张贵顺的带领下,沙石峪人民在石头缝里取土,在青石板上造田,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当代活愚公”和“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
沙石峪人在气壮山河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当代愚公”精神。“当代愚公”精神以坚定信仰、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以勤奋实干、无私奉献为基础。进入新时代,沙石峪人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弘扬“当代愚公”精神,牢记宗旨、责任担当,清正廉洁、率先垂范,与时俱进、创新富民,谱写了一曲曲“当代愚公”换新天的华彩乐章。深入挖掘和弘扬“当代愚公”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让唐山这座英雄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中贡献唐山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当代愚公”精神是赋能强国之路的精神动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面对困难与挑战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以“当代愚公”精神为底色,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汇聚强大的中国力量。这就需要穿好自己的鞋子,走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沙石峪村民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咱村的干部对社员好!”群众从心坎里说出来的这句话,听起来很普通,可是,却那么亲切那么深刻。党支部书记张贵顺说:“要把生产闹好,必须发动群众;要想发动群众,必须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爱护群众利益。”社员们说:“干部前头走着,咱在后头跟着。跟这样的干部走,咱白天不怕打雷,黑天不怕下雨,吓不着,跌不倒,心里踏实着哩!”沙石峪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率先垂范带领群众发奋图强,在困难重重的路上勇敢前进,从初级社到高级社,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层阶梯。他们说:“是谁给咱们指出的光明道?是谁给咱村培养的好领导?是党,是咱毛主席啊!”
以“当代愚公”精神赋能强国之路就是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好处。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想问题、干事情都应体现人民意愿、符合人民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当代愚公”精神是坚定信仰、团结协作的精神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信仰,是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最宝贵的精神力量,人要有信仰,才会有希望、有力量。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
六十多年前沙石峪村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等人在学习了耿长锁办互助组的经验后,连续三天组织召开党员会议和群众大会,他详细介绍了互助合作的意义,并激动地讲道:“毛主席给咱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这就是组织起来,我们一定要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由穷变富,奔向社会主义。”沙石峪人从成立互助组、建立合作社到人民公社,找到了跟党走的方法和途径。靠信仰、靠实干起家的干部群众跟党走的信念始终没有变,大干社会主义的劲头始终没有变。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精神价值导航。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和公民品格,有利于强基固本,提升我国文化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是今天我们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引领思潮、凝聚共识、坚定信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精神导向。
三、“当代愚公”精神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扶贫先扶志,否则永远扶不起来,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沙石峪自然条件恶劣,缺水少土,生活艰苦。在村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的带领下,村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扬“当代愚公”精神,不等、不靠、不要,用自己的力量将事情办好,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成为中国农业史上的一面旗帜。
当前,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支持乡村群众早日致富,就应该弘扬“当代愚公”精神,积极学技术、学经营、勤劳作、善持家,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并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四、“当代愚公”精神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行动自觉
“撸起袖子加油干”形象生动、温暖人心、催人奋进。“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质是实干精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加油干”是告诉自己要发奋努力、勤奋工作。热爱自己的事业和从事的工作,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事业成功。“撸起袖子加油干”,是品质更是行动。“撸起袖子加油干”也是一种精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美好生活是干出来的。
“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这让我们联想到当年沙石峪人不靠神仙不靠天,靠艰苦奋斗把北山石头撬开,垒起坝阶,整成梯田。在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的带领下,村干部身先士卒,干部是庄稼人,更是带路人,一切是干字当先。干部不是去下边指手画脚的,是到下边真抓实干的。干部在前头走,群众在后头跟,只有跟着这样的领导干部,群众的心里才会满意才会踏实。这种干劲、这种精神,使“青石板上创高产”从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五、“当代愚公”精神是融入“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纽带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最根本的精髓所在,是秉承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建设理念。只有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勤劳朴实的沙石峪村民们硬生生在青石板上开辟良田,改变了贫苦生活。1966年4月29日、1967年2月9日,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陪同阿尔巴尼亚贵宾乘直升机飞抵沙石峪视察,看到此情此景,周恩来总理称赞沙石峪人为当代“活愚公”。当时,阿尔巴尼亚贵宾感叹道,沙石峪是一所世界大学校,全世界都应该学习这里的“当代愚公”精神。几十年来,先后有12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约5000人、全国各地150多万人到沙石峪参观学习。弘扬“当代愚公”精神融入“一带一路”,打造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要主动融入、积极对接、借力发展。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几代沙石峪人弘扬“当代愚公”精神,艰苦创业、战天斗地,改变山村面貌,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如今,沙石峪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奋斗的内涵,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改革者和践行者。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速实现“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推进唐山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仍然需要“当代愚公”精神。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沙石峪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当代愚公”精神,启示我们要珍惜宝贵精神财富的传承与弘扬,让包括“当代愚公”在内的唐山“五种精神”成为唐山“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的精神动力和力量之源!
(作者为中共唐山市委党校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