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2 09:25:3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唐山抗震精神论析

闫永增

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在与1976年大地震的抗争中凝练而成的,是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的。震后近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无私支援下,唐山人民发扬抗震精神,经过不懈奋斗,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唐山。1996年7月,在唐山大地震20周年前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唐山人民抗震精神的首次高度概括,也是对唐山人民取得巨大成就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视察唐山时说:“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把唐山抗震精神升华到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是对唐山抗震精神给予的高度评价。这一评价不仅凸显了唐山抗震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在面临灾难时的坚韧不拔和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

一、公而忘私

“公而忘私”是唐山人民在抗震斗争中无私奉献精神的集中反映,是抗震精神的核心。唐山人民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义无反顾地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抢救他人的生命,有为人民利益洒热血的高尚情操。

大地震来袭时刻,唐山人的家在瞬间被摧毁。唐山人民“舍小家顾大家”,在自救互救过程中,先人后己;在恢复和重建中,把全部精力和心血献给了国家。

强烈地震发生后,开滦唐山矿工会干部李玉林、武装部干事曹国成、矿山救护队司机崔志亮不顾家里亲人的安危,心中装着开滦10万多名职工和灾区广大人民,冒着余震驱车直奔北京,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了唐山地震灾情,为党中央决策部署抗震救灾立下了头功。而在震后3天,李玉林才找到妻子和孩子,从妻子那里得知,李玉林一家震亡了14位亲人。

开滦所属各矿在井上井下重要部位值班的工人临危不惧,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矿井的安全和国家财产。林西矿5号井绞车司机吴显东虽然距脱险门口仅几步,但为保卫矿井的安全,他坚守岗位,光荣地牺牲在操作台上,当工友把他扒出来时,他那只被砸断的右手还紧紧地握着闸把。唐家庄矿井下炮药管理工张勇,在断电、风停、水位猛涨的情况下,仍坚守炮药库,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解放军唐山军分区司令员、政委从废墟中爬出来后,7分钟内就把脱险出来的机关人员组织起来,分别组成指挥、抢险、运输、警卫各组。市武装部于7月29日召开各机关、各大厂矿的武装干部会议,布置抗震救灾任务。驻唐某炮团政委刘润明从废墟中挣脱出来,不顾一切地奔向各连队组织救人。他们召开党委紧急会议,派出干部战士1000多人奔赴市区,救出了989名群众,接收和护理3000多名伤员。

震前开滦煤矿的原煤产量占全国统配煤矿总产量的1/10,洗精煤占全国的1/6,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恢复建设时期,开滦工人采取下巷被淹上巷采,没有正规工作面就采浮煤、找残煤、回收煤柱、套修煤巷,千方百计早出煤、多出煤。唐家庄采煤二区到二道巷采残煤柱,没有运输设备就下到三道巷背溜子,人力不足就打连班。马家沟矿采煤一区震后只剩下4个小工作面,日产能力650吨,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于震后第10天的8月7日,在全矿区第一个出了抗震煤,并于当年11月8日和12日分别创出日产1660吨和2177吨的新水平。

二、患难与共

“患难与共”是唐山人民在抗震斗争中形成的新型人际关系的突出表现。唐山人民在特大地震面前,坚守正义;邻里之间、军民之间、干群之间同呼吸,心连心,风雨同舟,不舍不弃,共渡难关,彰显了珍贵的大爱情怀。

强烈地震发生后,唐山市区(不包括郊区和东矿区)约有86%的人被埋压,极震区被埋压者约占90%以上,近70万人的市区居民中有63万人被倒塌的房屋支架、房盖、楼板、乱砖碎石所砸、压、埋。震时市区约有万名室外工作人员幸免于难,他们与从废墟中挣脱出来的部分人员构成了自救互救的有生力量,7月28日上午约有20万人战斗在市区的每座楼房,每条街道,每个工矿企业、机关、学校。这批最先脱险的人挽救了数以十万计的生命,表现了邻里之间患难与共的骨肉亲情。

地震时开滦矿务局有近万名工人被困在地下,地震造成电断风停,绞车不动,巷道中的地下水猛涨。在这万分危急时刻,刚被抢救脱险的唐山矿值夜班的政治处干部耿富安立即奔向风井,会同通风区副区长,带领10名矿山救护队员,分头用人力,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里打开了矿井的全部风门,为营救井下工人赢得了时间。井下跟班劳动的各级干部立即指挥各个采煤、掘进掌子面上的工人集中到大巷,有组织地撤离。2000名职工蹚水穿过15里长的大巷,新工人在前、老工人在后,群众在前、共产党员在后,大家互相搀扶,于上午从2号井安全小道返回了地面。范各庄矿建矿一区副区长郭振兴艰难地乘坐一个保险梯滑下竖井500多米深处,在水花飞溅、漆黑的井下,经过3小时的摸索,营救出开凿新井的几十名工人。在赵各庄矿,党委指示全力救助井下工人,晚上9点多钟,根据各区报告,井下各区工人基本上顺利上了井,但5采区十道巷0597工作面作业的陈树海等5人还没有上井,为此,矿党委多次派人下井寻找都没有结果。7月29日晨,矿党委又派救护队员去寻找,发现十道巷已经塌方堵塞。陈树海等5人凭着工作经验来到八道巷。矿党委没有放弃努力,终于在8月11日12时,将井下被困14天又12个小时的5人营救出来,5名矿工也创造了人类生命史的奇迹。

灾害发生后,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匮乏,吃、穿、住、饮水、医疗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加上失去亲人的痛苦,幸存者心灵上遭到很大的打击。在生死关头,人们自发地结合一起,形成了许多特殊的社会群体,亲如一家。他们有苦同吃、有难同当,互相抚慰、互帮互助,同吃一锅饭、同饮一瓢水,过着“共产”生活。共同的命运使人际间距离缩短,可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表现出了空前的凝聚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唐山抗震救灾、恢复建设和经济振兴过程中,祖国各地全力支援唐山。来自全国各地的283支医疗队、2万多名医护人员和8万多名建筑大军,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各地慰问信、捐款捐物纷至沓来;伤员转治、孤儿异地抚养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各类专家亲临唐山帮助恢复企业生产和城市重建。

三、百折不挠

“百折不挠”是唐山人民英雄气概的表现,是支撑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大地震后,唐山人民直面震后的废墟和亲人的突然离世,以坚忍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开始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新生活。当时全市各条战线的干部、工人都把尽快恢复生产当作一场“争气仗”“志气仗”。

震后,开滦煤矿有70%的开采水平和58%的采煤工作面被水淹没,有的井筒错动开裂、巷道坍塌,被砸被淹的机电达3万多台件,井下通风和排水系统瘫痪,人员伤亡占职工人数的9.6%。但是,开滦职工在大灾面前提出“地大震,人大干,英雄矿工能胜天,恢复生产作贡献”的口号,展开了恢复生产、重建开滦的大会战。8月10日马家沟矿最先恢复出煤,8月17日赵各庄矿恢复出煤,9月3日唐家庄矿恢复出煤,10月1日唐山矿恢复出煤,11月28日吕家坨矿全面恢复生产,1977年3月1日范各庄矿开始出煤。至此,开滦所有矿井全部恢复生产。1977年7月在地震一周年之际,开滦矿区开展了一场地震周年教育,广大职工化悲痛为力量,把思念亲人和同志的泪水变成大干社会主义的汗水。7月下旬大暴雨使矿区62%的简易住房漏雨,其中相当一部分屋子进水,甚至水深齐腰,但广大职工不顾小家顾大局,雨大下,人大干,7月后4天平均日产量达到51498吨,7月份原煤平均日产达35073吨,达到了矿井设计能力,9月份平均日产达到50125吨,12月份平均日产达到70658吨,达到了震前生产水平,创造了复矿史上的奇迹。为此,1978年1月,国务院给开滦煤矿党委、全体职工和家属发来贺电,祝贺开滦煤矿取得抗震救灾恢复生产的重大胜利。

其他企业也是一样。唐山钢铁公司在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全公司建筑面积50.13万平方米中的33.88万平方米工业建筑面积遭到严重破坏,需要重建的有5.4万平方米,占比16%,部分损坏需要修缮的27.7万平方米,占比82%,民用建筑16.25万平方米基本上全部震毁。机电设备5万多吨中有1万多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更换或修理。唐钢干部职工在援建单位的帮助下,突击抢修抢建,从8月8日开始,以恢复第一炼钢厂为主,突击完成48项修复任务,于8月25日炼出第一炉钢。9月全月完成64项工程修复任务,恢复了第二炼钢厂、小型轧钢厂和2座高炉。1977年9月5日唐钢二轧车间复产,至此唐钢全面恢复生产。1977年12月产钢8.2万吨,超过了震前的月平均水平,超额完成了年产55万吨钢的国家计划。唐山发电厂于11月25日10台机组全部完成抢修任务,发电能力达到震前水平。启新水泥厂到8月30日,矿山车间、机修车间、运输科、动力科和制成车间9号水泥磨已恢复生产,1976年底生产水泥27235吨。唐山机车车辆厂震后因陋就简恢复生产,1977年4月8日新制造出来的第一台东风五型内燃机车试运转成功。唐山市陶瓷工业公司第一瓷厂仅用24天就盖起了3600平方米的骨灰瓷车间,到1976年底完成6800件出口骨灰瓷的生产任务。1977年唐山市陶瓷工业公司系统开展了大规模的重建和修复,到年底,有117座窑炉投入生产,占震前总数的95.12%。华新纺织厂排除险情,扒挖设备,建成2600多平方米的临时厂房,开动500台织布机、2万纱锭,恢复了生产。据统计,到1977年3月,全市692个市县区属以上受灾企业,有666个恢复了生产,占受灾企业总数的96.2%,其中有541个企业全面恢复生产。

正是靠这种精神,唐山人民在灾难面前不低头,冒着余震频发恢复生产,并以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抢救伤员,防疫清尸,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

四、勇往直前

“勇往直前”是唐山人民负重奋进、敢于争先品格的体现。在十年恢复建设期,唐山的恢复建设实际上经历了“建立一个简易城市”“拆建了一个简易城市”“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城市”三个阶段。从城市规划、资金、技术到人才、物资等都是未知数,且许多都是从头干起。面对重重困难,唐山人民不退缩,发扬勇往直前的精神,艰苦奋斗,重建家园。

震后开滦整个矿区废墟面积2117385平方米,废墟量6352155吨,职工简易住房压面占据着将要施工的场地,为此,矿区抓紧清墟和搬迁工作。到1977年11月搬迁了24200户,解决了施工场地问题。在整个住宅恢复中,共搬迁78510户,清除废墟609.4万立方米。1977年初,开滦建成14.4万平方米的半永久性住宅,解决了3900户职工住房,加固未倒塌的平房17.8万平方米,解决住户4080户,在不适合兴建楼房的区域兴建平房436027平方米。从1978年开始兴建永久性砖混结构住宅楼,1980年住宅恢复全面展开,1985年7月28日开滦矿区基本上消灭了抗震棚。截止到1988年底,共建住宅4151192平方米。为方便职工生活,在住宅小区均建设了学校、托儿所、粮店、商店、居委会等公用配套设施。开滦矿区整个恢复工作于1988年底结束,共完成建筑工程5968183平方米,总投资158132.2万元。

震后,经过十年重建,唐山人民在废墟上建起了一座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市政设施配套、抗震性能良好、环境优美的新唐山。到1986年6月底,全市恢复建设累计竣工面积18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122万平方米,有23万户迁入新居,占当时总户数的98.5%,为此,1990年联合国向唐山市颁发了“人居荣誉奖”,唐山成为我国首次在国际上获此殊荣的城市。再经过十年恢复之后的振兴,到1995年底,各类房屋建筑面积33558.4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自来水、供气普及率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就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唐山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1亿元。1986年恢复建设基本完成以后,唐山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用十年时间实现了经济的振兴。地区生产总值先后于1988年和2002年突破百亿元和千亿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唐山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总量稳居河北省首位。

1976年大地震并没有把唐山从地球上抹掉,今天它以功能完备、经济实力雄厚的新姿态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唐山人民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和新唐山在废墟上的崛起,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靠的是全国军民的大力支援,靠的是唐山人民用生命、鲜血和汗水铸成的抗震精神。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新时代唐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唐山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同时,激励中国人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作者为唐山师范学院教授、唐山市历史学会会长)

编辑: 穆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