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松:书写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数字答卷
记者 韩冬 通讯员 王越 崔丹丹
在中车唐山公司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的生产线上,身着灰色工装的张雪松手持数显伸缩尺,正在毫米级精度间丈量着“中国速度”的刻度。“站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历史方位,我更加坚定数字化赋能制造业的决心。”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中国高铁智能制造团队中的一员,张雪松主动将传统工匠精神与前沿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在新时代产业变革的坐标系中,坚守、创新、突破,镌刻下高铁工人的使命与担当。
2024年,张雪松工作室紧密围绕“智能制造”这一主题,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通过建立车体事业部加工中心设备健康档案,团队实现了对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同时,他们还制定了车体加工部件所适用机床的规范性标准,确保各机床加工件的合理分配,避免了超负荷加工现象的发生。此外,工作室还完成了数字化加工、智能化工装,柔性打磨生产线等智能制造项目转产的重任,一系列研究成果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更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创新借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端设备“加盟”铝合金车体生产线。面对国外设备的“黑箱”技术,张雪松反向拆解设备图纸,首创定点养护模式,将故障率降低30%。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技能、数据与创新的交响曲。”应运而生的张雪松数字化工作室,聚焦车体变形控制技术、车体调修技术、自动化装配技术等八大主攻操作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对机床加工功率、电流等设备参数的监控及故障诊断研究,工作室及时发现了设备的隐性故障,并建立了设备健康档案,为实施预防性维修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举措不仅减少了设备备件的品种和数量,降低了资金占用和库存压力,还使有限的维修资源得到了合理运用。
此外,张雪松团队还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了生产工艺流程。例如,在动车侧墙窗口和C型槽的加工过程中,他们通过对不同刀具的性能和加工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了最优的加工方案,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些创新成果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锻造技能人才矩阵,让更多‘智能产线上的大国工匠’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张雪松工作室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在人才培养上不遗余力。通过创新、培训、竞赛三大维度,工作室组建了操作技术体系工作指南编制专家团队,广泛征集和调研外部发展方向和内部急难险重问题,出具了操作技术体系工作指南,涵盖操作创新立项、操作技术培训、操作技术竞赛三大领域,为公司操作技术体系相关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张雪松创新“导师制+项目制”培养模式,将车间变成课堂,对公司人员进行培训,包括机器人编程技能、加工技能、焊接技能等,特别是与马永志工作室联合培养焊接技能人才,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
从渤海之滨到奇秀武夷,从“一带一路”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到壮美绮丽的阿根廷乌马瓦卡山谷,张雪松的创新成果已应用于国内外30余个重点项目。当被问及动力来源时,张雪松的回答朴素而坚定:“用更高的精度带给列车更快的速度,用更硬核的技术托举制造强国的梦想,用智造报国,书写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数字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