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家族成员。在我家,这种家风始于祖父铁骨铮铮的从军事迹,延续至父亲温文尔雅的教书风范,再传承给了我。
我叫高艳蕾,是一名教师。我的祖父生于1917年,祖上务农,没念过几天书,但他把爱国爱党看得高于一切。1943年祖父毫不犹豫地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祖父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1944年10月在当时丰润县石桥战斗中,祖父和战友们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就是在这次战斗中,祖父左手小拇指受枪伤,第三节切除,评定为三等乙级伤残。
从我记事起,我家的大门上就醒目地贴着“光荣之家”的牌子。每逢春节,村干部来慰问祖父,给家里张贴对联,这是祖父的军人荣耀,更是我们家庭的骄傲。祖父常常对我说,他见证了太多的生死离别,但从未退缩。当看到战友英勇牺牲,他心中充满了悲痛和力量。他说,为了保家卫国,他可以放弃一切,包括生命。每每说到这些,祖父眼中总是含着光芒,那是一份刚毅、一份坚韧。
祖父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手艺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祖父在务农的同时,自学了锔锅的本领。那时人们生活贫穷,十里八村谁家的锅、缸、盆坏了,舍不得换新,都会找祖父帮忙修补。他每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他手中修补好的大锅大缸不计其数。他凭借自己的手艺养家糊口,维持一家生计。遇上谁家没钱,祖父就为其免费修补,他的淳朴善良为子孙积了福,得到大家的赞赏。
祖父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虽然没有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爱党爱国,甘于奉献”的精神标杆。
我的父亲1977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是一名乡村老师。他把青春奉献给了热爱的事业,默默耕耘36个春秋,用自己的初心和行动践行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四季坚守,育万千桃李。从教以来,他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默默坚守。父亲常给我讲他年轻时的事,他说,在教育资源匮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家庭困难的孩子不得不辍学,自己总是挨家挨户动员,还出钱出物资助,让他们重返课堂。那时候工资只有十几块钱,生活捉襟见肘,可他宁可省吃俭用也不愿看着自己的学生放弃上学。父亲还说,那时候孩子们学习底子差,自己白天上课,夜里就给他们补习。学校没有灯,学生找来蜡烛或手电筒,借着微弱的光听父亲讲课……父亲勤奋耕耘、无私奉献,事迹在乡镇传开,家长满含谢意为父亲送来牌匾,感谢父亲的教育之恩。
父亲对待工作的热情,对待学生的爱心,我都看在眼里。我从未忘记那时天还没亮,他便骑车早早出门;不曾忘记夜深了,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不曾忘记那盏台灯下,他夜夜伏案批阅的身影……
在父亲老旧的书桌里珍藏着他教书生涯的照片、证书,学生送的贺卡、寄来的信件等。一张张、一件件满是岁月痕迹,满是他辛勤耕耘的硕果。父亲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等。我知道这每一份成绩的背后是父亲辛勤的付出。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奋努力,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人,是学生眼里的好老师,同事眼中的好同志。
1998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昌黎师范,自2001年参加工作至今二十多年。作为一名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拥有太多的成长经历。
我19岁毕业,被分配到离家40多里的偏僻农村小学,学校的条件非常艰苦,需要自己生炉子、做饭,不能经常回家,一干就是5年,那时我也落下了肾结石的病痛,至今没有彻底治愈。但我坚定了甘于奉献、默默无闻的信念,一直以来任劳任怨,不断积累经验,逐渐成长,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我讲授的语文课多次在县、市级获奖,先后获得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继续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多次被嘉奖。正是在父亲的不断鼓励下,我在教育的这条路上跋涉、耕耘、探索、追求着。
从小在家风熏陶下成长,我始终保持对国家深厚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坚定追求。在这个充满爱与智慧的家庭中,我深感幸福和自豪,也会把这种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传给我的孩子们,让每一代人都热爱祖国、追求至真至善。我相信,无论未来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能凭借着这份家风,勇往直前,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施文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