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传承一种职业,赓续一种家风。三代为师,薪火相传。把家国情怀融进骨血,把教育信仰融入血脉。
我、父亲、女儿同为教师,站三尺讲台,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教师这一职业虽要默默奉献,启智润心,但我们都甘之如饴。
择一业,精一事,终一生
我叫白震。1964年,我的父亲17岁时参加教育工作,2007年光荣退休,教龄40余年。在从教的40多年里,多次有转行的机会,都没有动摇父亲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决心。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家仅靠父亲每月300元的工资供我和弟弟在外地上学,家里生活捉襟见肘,一个亲戚劝父亲辞去老师的工作,跟他去工厂上班,收入更多。父亲一口拒绝了,因为他热爱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因为他甘愿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父亲所在的学校有一位临时代课的边老师,爱人常年有病,家中两个孩子特别小,找到当时任校长的父亲,想辞去老师的工作,回家务农。父亲开导他有困难咱们一起解决,没有过不去的坎。农忙时父亲总是先帮边老师家把农活干完,母亲给我和弟弟买衣服的时候父亲总要嘱咐也给边老师的孩子买上一身。边老师特别感激父亲,打消了辞职的念头,白天认真教书,晚上专心学习,一年以后考上了正式教师,现在也已经退休了,过上了颐养天年的生活,他逢人便讲:“老校长是我们一家子的大恩人。”
父亲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了他的事业,多年来没有节假日。抢收麦子,他在学校忙;播种玉米,他在学校忙。家里的一切事都指望不上他,导致母亲多年劳累,落下了一身病。寒暑假,他带着老师们去学习,去研讨。他常跟老师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就是海绵里的水,只要学生需要就永远能挤出最甘甜的汁。这就是躬耕教坛一生的我的父亲。
干一行,专一世,爱一生
父亲为师的率先垂范、严爱相济也成了一种家教影响着我。1996年,20岁的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就踏上了教师之路,至今已经29个年头。
总也忘不了:刚上班时,父亲每天往返骑车60里接我,我和父亲会聊一路,父亲会告诉我和同事真诚的相处之道,会传授我和学生之间的尺度把握,会指导我练就扎实的教师基本功。正因为有了父亲一路的陪伴,我在教师这一行踏实肯干、卓有建树。多年来,我秉承:师以德为本,心以爱为源,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去年一年级招生,25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领着孩子来报名,一眼就认出了我,激动地说:“老师,我找了您好久了。您还认得我吗?”我上下打量了她,一个怯生生的女孩浮现在我面前:当时教她的时候,她父亲刚刚去世,我得知情况后,每天有时间就走近她,或陪她读书、写作业,或陪她做游戏。半年时间使她渐渐开朗,能和同学们开心地相处了。她见到我后:攥住我的手久久不放,要了我的联系方式,心里对我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就像她在微信上说的:您在我童年最无助的时候温暖了我,以后就让我来温暖您吧!收到她的微信,我万分欣慰,这就是为师的快乐,这更是为师的荣耀。
润一物,悟一处,品一生
父亲为师的道技合一,追求卓越,更成了一种家风感染了我女儿。女儿2023年在23岁时入职教师,是教育战线上的新兵。
我还曾记得:大学毕业后她对择业的迷茫,我与她彻夜长谈,父亲对她耐心开导,促使她坚定了报考教师岗的决心。复习考试的那段时间,女儿屏蔽了朋友圈,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吃饭和睡觉都是我们催促她。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最后以总分第一名考入教师岗。刚刚入职时,女儿在父亲和我的言传身教下马上就进入了角色,备课有精有简,讲课有声有色。在一次次的磨课中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在一次次的听课中有自己的反思和感悟。女儿工作勤勉,参加了区优质课比赛获二等奖。
三代人的为师路,秉承了老父亲善心待人、严谨从教的家风。现在最幸福的就是我和女儿跟父亲谈谈学校里的事,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会给我和女儿以启迪,我们三代人铭记:路遥而不堕其志,行远而不改初衷,登高而不忘俯低。
父亲、我、女儿,同为人民教师,每天下班后父亲总爱跟我和女儿聊一聊,聊聊工作的方法,聊聊工作的困惑,聊聊工作的经验,给我和女儿莫大的启发。三代教书人传承教育使命,延续教育薪火。
(施文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