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新枝更著花
——“中国好人”唐建文和万顺书场的故事
记者 王冠杰 赵雅静
唐山的城市记忆是有声音的,它是蒸汽机车穿过田野时的汽笛,它是钢厂车间机器的轰鸣,它是小巷书场悠扬的风韵……他们在时空的深处交汇碰撞,这片土地便有了自己的记忆和厚重的历史。他们与城市的发展一脉相承,彼此辉映,在岁月的长河中记录下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回望历史的足迹,如果文化是时代的旗帜,曲艺则是历史的拓本,书场恰好成为人们窥探全貌的窗口。在这儿,沏一杯茶,听一场书,感受快意恩仇的江湖,体验原汁原味的文化,追寻传统曲艺的繁华,唐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与活力扑面而来。今天,记者带您走进万顺书场,一探这座历经岁月磨洗的老书场的新风采。
小山曲艺的前世今生
唐建文在母亲段少舫的指导下整理长篇评书《明英烈》。 万顺书场供图
四月的天,春风拂面,暖意融融。位于路南区文化北后街的一座白墙黛瓦仿古建筑内,悠扬悦耳的三弦声飘出窗外,惹得过往行人驻足倾听。推门而入,连廊两侧摆放着记录唐山曲艺的史料;前方的影壁上,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题写的“万顺书场”四个大字遒劲有力;左转绕过影壁,一座布有12张八仙桌的小剧场呈现在眼前。
剧场内,300余件展品沿四壁分五部分次序展开,组成了“曲艺史话说唐山”,记述了唐山曲艺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泛黄的珍贵手迹,陈旧的折痕墨迹,人们似乎感受到作者对艺术的热爱与严谨;在锈迹斑驳的嘎斯灯前,人们驻足观看,仿佛听到了旧时小山夜生活的喧嚣和繁华;古朴精致的乐器静置在展台,宛如端坐在戏台的老人,弹唱着词曲,等待有缘人穿越时光来细细品味……
“这些乐器、唱本、照片很多来自母亲的珍藏,也有全国各地票友赠送的藏品,很多都有百年历史。”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冀东段派评书”代表性传承人、路南区万顺书场负责人、段少舫之子唐建文介绍,2022年,在路南区文化馆支持下,他筹集资金增设《曲艺史话说唐山》展览向公众免费开放,来者无不为唐山曲艺文化丰厚的底蕴所惊叹。口口相传,从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有来探寻城市记忆的,听书学艺的,了解小山文化的,更有学子来此调研撰写论文。
王亮是一名慕名而来的辽宁游客。他说:“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摇篮,诞生了多个第一,工业历史早已进入课本,被人熟知,以‘冀东三枝花’为代表的唐山曲艺更是名扬海内外。”王亮自幼喜爱评书,尤爱历史,偶然在网上刷到《小山晨曦图》,被老小山昔日的风貌和繁荣之景深深吸引,“小山的商业发展和文化历史与唐山这座城市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我特地来这儿参观了解。”
百余年前,清廷为开发煤矿派著名民族实业家唐廷枢建立开平矿务局,随着开滦煤矿、启新水泥等一批企业先后建成投产,唐胥铁路、津唐铁路陆续开通,来这里定居的劳工、商旅人口骤然增多,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小山西部的便宜街、东新街等为核心形成的商业街区日趋繁荣,吃穿用度应有尽有。区内有走街串户、引车卖浆的小商小贩,有开设栈房、代客买卖的豪绅富户,还有以永盛为代表的茶园和以九美斋、鹿鸣轩为代表的饭馆,一时间,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小山成为那时唐山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与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庙齐名。商贸的繁荣催生了对文化的需求,市民阶层渐渐发展壮大,为民间曲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论南来北往,还是出关入关,唐山是必经一站。”唐建文说,旧时,人们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可供消遣娱乐的活动有限,一杯茶一场书一台戏,成为众人首选。那时的小山,云集了四海名家,荟萃了南词北曲,即使语言不通,风俗存异,有好作品还是能做到情感相通的。尤其评书、乐亭大鼓这类曲种因形式简单、通俗易懂率先进入小山,更因题材包罗万象,上至国家大事,下到小巷轶事,接地气,近民心,受到普遍欢迎。乐亭大鼓名家胡少兰、西河大鼓艺术家刘福轩等名家先后在此献艺。国家二级评剧演员韩长存曾评价:“小山是‘冀东三枝花’的发祥地,是培养曲艺人才的摇篮。在这方面,堪比北京大栅栏、天津‘三不管’、济南大观园、南京夫子庙。”
到了解放初期,以现在的胜利路与复兴路交叉口为起点,向西到友谊路天桥一带,以此为轴,南至新城街、福宁街,北至瓦房街、京山铁路,散布着十余家书场。大的可容纳两百余人,小的也有三四十人。台上,“先生们”手持折扇醒木,伴着乐器,带着观众一会儿冲进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一会儿坠入跌宕起伏的悬案里……台下,一群人听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一场书下来,顺着沿街商铺的叫卖声,钻过熙熙攘攘的人流,点份焖子,来盘爆肚,咬口酥脆香甜的小山炸糕,成了那代人的集体记忆,也锁住了他们童年的美好时光。
“曲艺不能在我们这代断档!”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娱种类的丰富,很多书场、茶馆等活动场所日渐式微,不得已转至电视、网络等平台寻求突破。出生曲艺世家的唐建文对此格外心急:“曲艺不能在我们这代断档!”
唐建文与徒弟王涛、学生徐彬语正在排练。记者 刘洪超 摄
“从外祖父段荣华、母亲段少舫、舅父段起会,再到我,家中三代都是曲艺工作者。”唐建文说,从小听着母亲的说唱声长大,自己很早学会了说评书、打快板等曲种,这种耳濡目染不单受惠于家庭氛围,还得益于其生活环境。
1962年,唐建文全家搬到小山横街一号。院内5户人家中有靳派乐亭大鼓创始人靳文然,有现代京剧《节振国》中节振国唱腔的设计者徐荣奎等京剧名家,来来往往尽是戏曲和曲艺大家,唐建文就是天天在这“堆儿”里“泡”大的。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曲艺工作者社会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工作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生活有了更加稳定的保障。那时的人们热情高涨,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白天,他们在田埂间、厂矿里演出。晚上,围坐在一起,讨论着“谁的唱腔有特点,谁的包袱更新颖”,谈到兴致处,人从座上站起来,走到中间“比划”。此时,段少舫在艺术上更是捷报频传,1962年在北京演出长篇鼓书《明英烈》时,得到时任中国曲协主席陶钝的欣赏,授意她将其整理成书,由中国曲协出版发行。这对艺人出身的她,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和鼓舞。
然而,这一切随着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戛然而止。段少舫在地震中落下终身残疾,不但告别了心爱的舞台,所有资料也都毁失殆尽,正当她万念俱灰之时,陶钝先生来信询问震中状况,再提出书一事,让段少舫喜极而泣。此时唐建文刚刚退伍回到地方,由中国曲协借调进京,边照料母亲,边记录整理长篇评书《明英烈》,后定名为《朱元璋演义》,于1982年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参加了香港书展,之后又整理出版了《呼延庆出世》等中长篇评书。
“评书整理工作繁重、难度大。”唐建文介绍,评书的“梁子”(故事梗概),从寥寥数语到数百字不等,扩充为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话本,仅靠出色的文字功底、理论素养、表演技法远远不够,善于从历史烟云、世相百态凝练通透豁达的人生智慧和体物入微的处世哲学,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才是评书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文字未必老练,意义却非同寻常”说的就是这理儿。此外,“扣”(用来连接故事间紧要精彩之处的悬念)的创作使用如何在雅俗间找到平衡点,“栓住”人心,又使拆解编组“扣”时不伤故事情节,都是要下功夫的。
唐建文在母亲的指导和影响下完成了这项工作。在这段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唐建文见到了母亲瘦弱身躯下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开启了他继承母亲“衣钵”、追寻曲艺下一个春天的序章,而母亲倾尽毕生心血留下的累累硕果,唐建文将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2018年10月,唐建文放弃高额的租金收入,用母亲遗留下的300多平方米房产,重开万顺书场。他说服家人卖掉自家一套房产,陆续投资近百万元对书场进行扩建装修,购置舞台音响等设备。复办后的书场,兼具演出和培训功能,为更多曲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打磨技艺、崭露头角的舞台。
王涛,唐建文的得意弟子,自幼喜欢曲艺,尤爱评书,2018年曾在单田芳之女单慧莉创办的传媒中心挂名说书。2024年,王涛独立创作的新评书《七小闹昆仑》正式出版。30万字的话本,从第一版首稿到正式出版,历经27载。其间,王涛的创作之路屡屡陷入瓶颈,待他走入书场,得到唐建文口传亲授后,才有了起色。“旧时是三年学徒,一年效力,需要徒弟花费大量时间在师父身边,耳濡目染下才能‘熏陶’出一身本事。”王涛介绍,书场的功能不止于此,评书的梗概、赋赞等内容相对固定,语言表达、文化底蕴等因素对作品高低虽有影响,但远不及书场上磨炼获益更多。“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说书亦如此。剧情中编排的“扣”,观众听到后是眼前一亮,开怀大笑,还是索然无味,无动于衷,这是“扣”的编排质量不高造成的,还是使用的时机方式不当导致的……这些都只能在书场的舞台上才能找到答案。
老书场走上焕新之路
“旧时,说书被称为‘高台教化’,说书人的职责是‘劝孝悌,醒愚蒙’。”唐建文介绍,那时百姓的伦理道德基本都来自曲艺的化育。在“先生们”的江湖中,济世利民、扶危济困等传统美德一直是许多传统曲艺项目的叙事母题,书场中回荡着警世恒言,折扇里藏着江山社稷,中国传统文化中正邪、善恶、忠佞等是非观在这里激烈交锋,源远流长的曲艺史中充满对真善美的褒扬,写满了对假恶丑的鞭挞。《赵氏孤儿》的“孝”、《劝人方》的“善”……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塑造着民众的价值观,赓续着典故中蕴藏的文化基因。
2020年,滦州市横渠实验小学的评书《老妇人“辩”苏轼》参加天津电视台鱼龙百戏杯全国曲艺人才电视擂台赛。滦州市横渠实验小学供图
“青山四五层,茅屋两三家;依水柴门小,临溪石径狭。古松立院壁,新竹织篱笆;鸡犬鸣高坡,牛羊卧浅沙。”滦州市横渠实验小学佟德稳老师悠悠地念完这句赋赞后,笑着说,寥寥几句,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风光映入眼帘。曲艺中的赋赞、定场诗对唐诗宋词多有借鉴,主要用在写人、绘景、描声、状物及归纳剧情,它不仅让语言富有韵律感、意境美,更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对孩子们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等将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其中,更是融入了众多文化典故,凝结了家乡历史,以讲故事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摆脱填鸭教学的弊端,每个孩子都能在寓教于乐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感受家乡文化魅力,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鉴于传统文化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进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独特价值,2018年,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下,滦州市横渠实验小学聘请唐建文为校外辅导员,组成曲艺社团。7年来,他带领学校音乐教师,利用社团的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其间,他为该校编创、辅导了快板情景剧《文明执勤小交警》等十余个曲艺节目,鼓曲联唱《悠悠鼓韵唱滦州》还登上了中华文化万里行全球华人传统文化春节晚会,“曲艺+”让教育充满了惊喜。
为让更多的人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唐建文在市区两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深挖传统文化新表达,解锁文化消费新场景,不断拓展老书场的新边界,他也因倾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荣登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如今,万顺书场被评定为河北省“燕赵老字号”和“河北省曲艺人才工程培训基地”,在展示唐山曲艺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同时,更为我国北方曲艺艺术的研究和探讨积累了大量的曲艺资料,成为我市唤醒曲艺文化新生的一块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