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华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一位集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的道德情操、革命气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世纪伟人。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伟大精神和“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而“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英雄气概令人肃然起敬。面对新时代历史使命,深入学习与传承李大钊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李大钊的爱国情怀
李大钊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李大钊爱国主义思想的精髓所在。他学习、研究了中国近代许多优秀思想和文化,又到国外如饥似渴地吸收先进思潮,其思想有过复杂的经历和变化,但有一点始终不变的,就是他炽烈的爱国情怀。
李大钊自青少年时代,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18岁时,他“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于是弃考“非我所喜”的北洋军医学校、“违我素志”的长芦银行专修所,而是投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之后在日本留学期间,身处异国他乡的李大钊直接感受到辱国之耻和败国之痛,“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为反对日本以支持袁世凯复辟为条件、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奔赴各地,组织成立“留日学生总会”,公开竖起反帝反袁的旗帜。他还撰写了《国民之薪胆》《警告全国父老书》等反帝讨袁檄文,提出要救中国“亦惟中国人能之”、中国四万万国民有“仔肩自任”的救国之责,“纵有若何牺牲,皆我国民担之”的主张,并积极投入“今犹有敢播专制之余烬,起君主之篝火……一律认为国家之叛逆、国民之公敌,而诛其人,火其书,殄灭其丑类”的斗争。为推动反帝反袁斗争,李大钊1916年毅然弃学回国,应邀到北京担任《晨钟报》主编。他精心设计了一只古钟的报头标志,意为警钟,希望唤起我民族之自我的自觉。在短短20天内,李大钊就在《晨钟报》发表文章14篇,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其中,首篇便是《〈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白发之中华垂亡,青春之中华未孕,旧稘之黄昏已去,新稘之黎明将来……吾侪振此‘晨钟’,期与我慷慨悲壮之青年,活泼泼地之青年,日日迎黎明之朝气,尽二十稘黎明中当尽之努力,人人奋青春之元气,发新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阐述了“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的政治理想,引领青年走上创造青春中华之路。
李大钊的爱国情怀,见诸他的文字中,更见诸他的全部行动,终其一生,一以贯之。正如他狱中所述:“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这是李大钊在生命最后时刻向世人最真挚的坦言,也是他爱国情怀的最好阐释。在这种爱国主义精神驱动下,李大钊从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为中华民族走上独立与解放之路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能够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深沉的爱国情怀铸就的辉煌。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我们将浓烈的爱国情怀融入各项事业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新时期党员干部要学习和传承李大钊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把握好国家发展和自身的关系,把爱国主义融入我们的工作中、生活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断头流血以从之——李大钊的坚定信念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也是积极投身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战士。从他走出家乡求学到东渡日本,从反袁斗争到建立中国共产党,从领导工农革命运动到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直至献出年轻生命,都能看到一个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与坚守。
李大钊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国家和民族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特殊时期,他号召国人:“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地之我”。他提倡,要树立“真理之权威”的信念,“吾人生于今日知识世界,除唯一自然真理之外,举不足劳吾人之信念,故吾人之伦理观,即基源于此唯一自然之真理也”。他指出,追求真理不能怕困难,要挺身奋斗。“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他强调,在黑暗、邪恶和专制的制度下,追求真理就意味着斗争和牺牲。“为其持诚而遭世厌绝,犹胜违心以博世优容。”坚持真理一定遭到黑暗势力的“厌绝”,抛弃真理,就能受到黑暗势力的“优容”。即使如此,他宁愿遭到“厌绝”而不“附和唯阿”得到“优容”。他期于必达,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
1917年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讲,对这场新型的革命加以讴歌。“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亲身投入这场伟大斗争,并写下《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完整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率先完成从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当国内外反动派对马克思主义实行查禁、封杀之时,他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表现出“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的大无畏气概。在革命斗争中,李大钊坚持真理,坚守信念,勇于斗争,不怕牺牲,这一切都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白坚武曾是他的同窗好友,但因走上了不同的革命道路,李大钊毅然与其断绝多年友谊。1927年李大钊被捕,受训时“直认真姓名,并不隐讳。态度甚为从容,毫不惊慌”“自述其信仰共产主义之由来,没谈党之工作……俨然一共产党领袖气概”。临刑时,他从容不迫、大义凛然地走向绞刑台。生死之际,李大钊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令千古折服!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就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形势下,面对着许多严峻挑战,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保障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必胜法宝。李大钊用其毕生为我们诠释了一种不朽的理念信念,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把其作为一种传承与坚守,始终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永恒的追求,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原则、辨得明方向,在各种社会思潮面前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中国的一个完人——李大钊的伟大人格
李大钊作为一位具有高尚情操的学者和政治家,身上凝结了中华民族的许多美德。即使他的论敌、政敌,可以攻击他的信仰、言论、文章,可以夺去他的生命,但不敢攻击他的人格。一些同时代人说李大钊是“宅心长厚之良友”,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完人”。
李大钊一生清廉、仁爱博爱,温暖谦和、忠厚耿直。他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时工资120块大洋,再加上其他大学的兼课津贴,完全可以过富裕的日子,而他却“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生活十分简朴。李大钊把三分之二的工资用在了革命事业上,剩下的三分之一还拿出部分无私帮助贫困学生和有困难的同志,致使家中常常无米下锅。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李大钊任国民党北京执行委员会负责人,当时国民党拨款经费达数万之多,且可以自行开支,李大钊从不乱花一分一文。国民党人评价他:“手中掌管万贯财,公私分明廉与洁”。对于青年,他总是给予真诚的关怀、热情的引导,使许多青年都乐于和他接近。对待子女,正如李星华所回忆:“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于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对待同事,他宽厚有容,处事则大德敦化,且气度恢宏,从善如流。他襟怀坦白,有容人并存的雅量,从不因意见不同而与别人发生争执,不跟别人闹个人意气。尤其与当时名流交往中,李大钊没有宗派气,内外从如云。
李大钊的伟大人格,赢得了许多敬仰。孙中山说李大钊“是他的真正的革命同志,是他‘特别敬佩和尊敬’的人”,毛泽东说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胡适、章士钊、周作人、蒋梦麟等人虽然与李大钊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但朋友的情谊却始终没有中断。一些同时代人说李大钊是“宅心长厚之良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完人”“不论他的思想,他的行动,他的为人,他的待友处家,都是无可訾议的。”
加强人格修养,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处事之基、成事之要。党员干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唯有努力修身立德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从李大钊伟大的人格魅力上吸取营养,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提高自身人格修养。要勇于自我革命、勇于刀刃向内,要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锋本色。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李大钊的科学学风
李大钊不仅是一位杰出革命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一生著述600余篇,涉猎广泛,在政治学、法学、教育学、伦理学、经济学、图书馆学等各个领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精神遗产。李大钊曾在北京大学等五所大学任教,并连续4年被选入北大最高权力机关——校评议会,参与北大校务的讨论与决策,为北大的进步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引进北大讲坛,给北大学术增添了崭新的内容,推动了北大的学术发展。他为北大指明了知识分子必须深入实际,与劳动民众“打成一气”的方向,为我党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如此光辉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他广博的学识,同时与他科学严谨的学风也是分不开的。
李大钊一向坚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之学风。他认为:“凡学都所以求真”“这种求真的态度,熏陶渐渍,深入于人的心性,则可造成一种认真的习性,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李大钊反对好高骛远的做法,认为一个人“只管飞腾,而不留心所据的场所是否为实地”,其期冀和企图,最后也只能是海市蜃楼,成为空想。他主张凡事都要寻求一种“可能的境界”,是“真的,实的,脚踏实地可以达到的”。无论做学问或是工作,李大钊都一步一个脚印。他尊重历史,尊重历史的真实,希望历史能返归事物的本来面目。他认为“史学能陶冶吾人于科学的态度”“这种科学的态度,造成我们脚踏实地的人生观”“只有老成练达踏实奋进的健足”,才能登上“无限的过去的崇楼”。
李大钊不是单纯为研究一门学问而研究,而是倾注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以学理作改造社会的工具,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躬身实践。“凡是一种学问,或是一种知识,必于人物有用,才是真的学问,真的知识;否则不能说他是学问,或是知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方面倡导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身体力行。他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创建工作,并直接领导创建了北方的党组织。他还同其他共产党人一起领导了北方工人运动,在北方各省广泛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他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都作出重要贡献。他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心脏地区发动的革命斗争,有力推动大革命高潮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发展。他非常重视培养革命干部,派遣许多干部去学习军事、开展军队工作,并对国民军的改造和参加北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看到,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贯穿李大钊一生的实践。
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新时代每一位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转变工作作风时曾指出:“在务实功、求实效上下功夫,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时期党员干部要自觉学习李大钊的科学学风,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真正把求真务实之风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带着思想困惑学理论、联系工作实际学理论、深入群众实践学理论,真正把所思所想所做与所学结合起来,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方面取得实效。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宝贵精神财富。伟大事业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在开辟新时代、奋斗新时代的伟大进程中,李大钊精神有其独特的新时代价值。作为大钊故乡人,更应该以李大钊的爱国情怀、坚定信念、伟大人格、科学学风为镜鉴,将李大钊精神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赓续红色血脉,争做红色传人,担负起新时代历史使命,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步伐、奋力开创唐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贡献力量。
(作者为唐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科负责人、一级主任科员,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