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尽力帮你们找到亲人……”4月10日,在唐山市路南区稻地镇一处抗美援朝烈士墓地,63岁的唐山市民张红琢抚摸着墓碑,轻声说道。
这里安息着12位抗美援朝烈士。5年前,张红琢从朋友口中得知此地,便开始帮助长眠于此的烈士寻找亲人。如今,他已确定了5位烈士的基本信息。
为烈士找到亲人,是张红琢的“执念”。这份执念始于2007年。当年,张红琢在互联网上看到一份《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其中28名唐山籍烈士无人认亲。
“这些人,都是我的老乡啊!想到英雄们长眠他乡几十年,却始终没有亲人去看望,我就有了为烈士寻找亲人的念头。”张红琢告诉记者,“尤其是抗美援朝的烈士们,很多烈士的亲人都以为他们牺牲在了朝鲜。其实,不少战士受伤后送回国内后方医院,医治无效去世后葬在了当地。”
张红琢至今无法忘记第一次帮助烈士找到亲人的场景。“十几位烈士的亲人赶往太原,抱着墓碑就像抱着亲人般失声痛哭,让我也红了眼眶,更下定决心为全国各地的烈士寻亲。”张红琢说。
“这个过程中什么最难?”记者问。
“查史料、分析核对是最费工费神的事。”张红琢说,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烈士信息残缺不全,登记的姓名音同字不同的情况很普遍,名字不确定,烈士信息就无法确认。
那怎么办呢?“到全国各地去。烈士陵园有烈士英名录,图书馆里有县志等资料,还能找当地老人了解情况。只要做起来,肯定有收获。”张红琢说。
张红琢打开电脑,里面按照不同省份建立了20多个文件夹,保存着几百个县级烈士英名录名单,也记录着他多年奔波的足迹。每到一个陵园,他都会先跟工作人员确认哪些墓碑没有烈士亲属祭扫,然后把信息记录下来。
-18℃,拍摄时手指都打不了弯;随身带着治疗心脏病的药,第一时间开车奔赴现场……18年里,张红琢走访了黑龙江、甘肃、云南、浙江等地500多座烈士陵园,拍摄了6万多座烈士墓碑照片,为1700多名烈士找到亲人。
“近几年,各地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开通查询功能,查找信息方便多了。”张红琢告诉记者。
“多年自掏腰包奔波各地,查看资料患上眼疾,图啥?”记者问。
张红琢没说话,打开手机给记者看。那是4月9日一位贵州籍烈士的亲属发给他的话:“张老师,我们已到达吉林白城,祭拜了叔叔。这么多年,爸爸和我们的心愿终于完成了,谢谢您!”
“这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只要腿脚还能动,我会一直在路上。”张红琢说。
采访快结束时,张红琢把早早准备好的一份稻地镇12位烈士名单交给记者。“每一位烈士身后都有一段为国捐躯的故事,咱得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希望你们也能出把力。”张红琢说。
陈金明,安徽省泗县双沟区黄高郎陈集村,工程1师2团3营11连战士;孟龙山,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港口镇,198师592团2营5连战士……捧着手中薄薄的一页纸,记者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记者 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