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劳动日报评论员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第三届中国作协全民阅读季活动在美丽的凤凰城开启。中国作协携手6个省(区、市)作协齐聚唐山,推荐“两个计划”书目,并举办万人大讲堂、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交流会等系列活动,为广大市民呈上了一场丰厚的文学盛宴。这不仅是书香唐山建设的精彩篇章,也为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注入了新动力。
在由钢铁与水泥构建的现代城市中,阅读宛如一泓清泉,滋养着城市文明的根基。唐山,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关怀、寄予厚望的英雄城市,还是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著写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曹雪芹,惊艳文坛的才女张爱玲,妙手著文章的革命先驱李大钊……传统文化与进步思想在此碰撞交融,厚植了这座英雄城市的文化底蕴。在数字时代推进全民阅读,既是对文化传统的传承,也是对城市文明形态的重塑。当书香渗透进工业城市的肌理,城市的精神海拔也在悄然提升。
唐山大地震纪念馆纪念碑上,抗震精神熠熠生辉;李大钊纪念馆内,泛黄书页记录着新文化运动的星火;开滦博物馆的档案中,保存着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记忆;唐山“五种精神”“七个第一”“冀东文艺三枝花”,这些精神与文化密码的传承,离不开文化载体的支撑。数字时代,这些文化基因需要通过阅读重新激活,让历史文脉在全民阅读中重焕生机。
曾经,开滦工人夜校的灯火,照亮了产业工人的求知之路;如今,遍布城市的书房、社区书屋中,后来者们依旧在知识的海洋中孜孜不倦,深夜灯光下伏案苦读的身影,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这种集体性的精神追求,正是城市文明升级的深层动力。
唐山的全民阅读工程,既有政府的主导,又有社会的共建,编织出一张覆盖城乡的阅读网络,与城市更新同步前行。废弃厂房改造的“工业风”书吧、社区服务中心的读书角,这些创新打造的阅读空间,让书香触手可及。当阅读空间成为城市肌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文明便有了生长的土壤。目前,唐山已拥有15座公共图书馆、78座城市书房、5200余座农家书屋,每年组织3000余场全民阅读活动,形成了覆盖城乡的15分钟阅读圈,构建起全民阅读的生态系统。当书香飘散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城市文明便获得了最深厚的滋养。这座曾以钢铁闻名的城市,正用书香熏陶出全新的城市灵魂。
构建书香社会,优质阅读内容的供给不可或缺,文学肩负着培根铸魂的光荣使命。近年来,唐山大力实施精品文学创作行动,成果丰硕,诞生了《百年开滦旧事》《党小组》《唐山大地震》等众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并连续斩获茅盾新人奖、乌金奖等奖项,为文化强国建设增添了唐山特色。
全民阅读提升着城市的文明程度,夯实文化底蕴,铸就文化自信,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希望借此次活动的东风,深入挖掘和展示“唐山之好、唐山之美、唐山之新”,创作出更多有价值、有情怀的精品佳作。让我们在书香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在文字中发现更美的世界,让阅读成为照亮生活的永恒之光,以书为媒介,共建书香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