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 记者 刘大民 摄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赵欣)4月19日,唐山劳动日报社小记者社会实践基地——丰山村“张记米粽”大堂热闹非凡,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40名小记者欢聚一堂,跟非遗传承人学习包粽子技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前感受端午节氛围。小记者们表现出色,收获满满。
作为中华传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包粽子则是端午节最重要的礼俗。开平丰山米粽作为“燕赵老字号”,已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以香甜软糯闻名。“丰山张记米粽制作技艺”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动现场弥漫着粽叶和糯米的清香。主持人对“张记米粽”选料的介绍引起了小记者的兴趣。“粽叶来自白洋淀,选用五常糯米和沧州无核金丝小枣,豆沙馅由青宝红红豆蒸制而成,纯手工制作,个大饱满、软糯香甜。”大家认真听并做记录,都说“原来一枚小小的粽子里‘包裹’着这么多的学问。”在问答环节,小记者争先恐后地举手,答对者获得粽子奖励,开心不已。
在张记米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丽的讲解下,小记者化身“粽艺学徒”,学包粽子。“左手握粽叶成漏斗状,右手填米要做到松而不散!”老师边讲边包,手法娴熟、动作灵活,折粽叶、填糯米、压紧实、封口、扎捆。眨眼工夫,一个可爱的粽子就包好了。
图为张记米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丽在教小记者包粽子。记者 刘大民 摄
小记者看后都跃跃欲试,等到自己动手,才发现包粽子可没有那么简单,拿着碧绿的粽叶手忙脚乱、状况百出:叶子不听使唤、漏米、散架等问题频出。但每位小记者都专注又认真,一个粽子反复折叶、装米,加上李老师逐一辅导,小记者们终于掌握了技法,只是包出来的粽子形状各异,扁的、方的、圆的,还有一些说不出形状的。小记者们互相交流着,自己都逗笑了。
五分钟包粽子比赛开始,经过初赛和复赛两轮比拼,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第一名小记者包了7枚,而且模样规整,受到老师的称赞。
随行家长表示,丰山“张记米粽”之行小记者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体会到食物的来之不易,也更加深刻地感受了端午文化,进一步喜爱传统节日,是一次很好的传统民俗文化教育体验。
摄影记者 刘大民 赵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