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 15:18:41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小记者佳作合集——粽艺学徒

小记者佳作之22

粽叶飘香 非遗传承

今天,唐山劳动日报社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记者非遗体验活动——学包糯米粽。活动当天一早,我们满怀期待地来到开平丰山村张记米粽。刚踏入作坊,粽叶的清香便扑面而来,工作人员早已备好翠绿的粽叶、晶莹的糯米和柔韧的马兰叶,仿佛在邀请我们开启一场传统文化之旅。

比赛前,老师耐心地为我们示范包粽子的步骤。只见老师灵巧地将粽叶折成漏斗状,填入糯米,再用马兰叶层层缠绕,动作行云流水。轮到我们实践时,我却手忙脚乱,粽叶在手中不听使唤,糯米也总从歪斜的缝隙里漏出来。我反复调整手法,尝试了好几次,终于包出第一个像样的粽子。

初赛开始时,我既兴奋又紧张。双手不停翻飞,将折叶、填米、捆绑的步骤一气呵成。直到裁判喊停,我才发现自己已经包出了好几个完整的粽子。当听到自己晋级决赛的消息时,我内心激动极了。决赛中,我深吸一口气,将每个动作都做得稳稳当当,最终捧回二等奖。

捧着还带着余温的奖品粽子,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这次活动不仅教会我包粽子的手艺,更让我懂得,传承非遗文化就像包粽子一样,需要耐心和热爱,我也要做传统文化的小小守护者,把这份珍贵的技艺传递下去!

唐山市路北区七十七号小学 齐小旗

指导教师 李芮

小记者佳作之23

探访“张记米粽”

2025年4月19日(周六)上午,唐山市劳动日报社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参观体验活动——探访开平丰山村的“张记米粽”。我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并在随后的包粽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收获满满。

张记米粽的悠久历史

张记米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与光绪皇帝有着一段不解之缘。据说,光绪年间,光绪皇帝出巡私访,途经马伸桥(通往清东陵的必经之路),因雨受阻,便在一豪宅驻跸。当地官员得知后,精心挑选了张家粽子进献给皇上。光绪皇帝品尝后,连连称赞,说:“真是京东一绝呀!”从此,张家的粽子便被誉为“御封粽子”,名声大噪。光绪皇帝亲手题匾“张记米粽”的轶事也在当地流传至今。

参观体验与包粽比赛

当天,我们一行人来到开平丰山村,亲眼见证了张记米粽的制作过程。张记米粽选料严格,糯米、红豆和无核小枣等原料都经过精挑细选,就连粽叶也十分讲究,采用白洋淀的优质苇叶。制作过程中,更是遵循传统工艺,经过12小时的传统方式蒸煮,每一个粽子都充满了原汁原味的香甜。

在参观完制作过程后,我们还亲身体验了包粽子的乐趣。包粽比赛环节,大家纷纷施展手艺,现场气氛热烈而欢乐。我凭借着手速和粽子的质量,有幸获得了二等奖,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这次参观体验活动,不仅让我对张记米粽的悠久历史和独特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让我亲身体验了包粽子的乐趣,收获颇丰。张记米粽作为唐山地区的特色美食,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当地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这一美味佳肴。

唐山市路北区实验小学 娄昊东

小记者佳作之24

小记者的丰山粽香之旅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草,挂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伴着朗朗上口的童谣,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满怀期待地参加了唐山劳动日报社小记者活动中心组织的包粽子活动。

早就听闻丰山的粽子“做得好、做得妙,好吃又好看”,今天终于能一探究竟!

到了丰山张记粽子,现场热闹非凡,空气中飘散着粽叶的清香,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丰山粽子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李丽老师站在桌前,开始为我们示范包粽子。她的动作行云流水,双手灵巧地摆弄着粽叶,转眼间,一个圆润饱满、胖胖呼呼的粽子就成型了,一粒米都没漏,看得我们眼睛瞪得像铜铃,满是惊叹与羡慕。 终于轮到我们小组实践了!老师开始一对一指导。因为我们手小,用两片粽叶就够,大人们通常要用三片。我拿起粽叶,学着老师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将它对折,可粽叶在我手里却不听话,好不容易卷成一个小窝窝,刚把米放进去,一裹起来,米就“簌簌”地漏了出来,急得我直跺脚……老师见状,温柔地鼓励我:“别着急,慢慢来!卷粽叶时要捏紧,窝窝底部不能留缝隙。”

我深吸一口气,重新尝试。这次我把粽叶卷得紧紧的,放米时也不敢贪多,再轻轻往上包裹,最后用竹签草仔细缠绕。一个歪歪扭扭的粽子终于诞生了!样子有点像竹芽,虽然模样不太好看,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满是成就感。 活动结束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剥开带回来的粽子,热气裹挟着糯米的醇香、粽叶的清香扑面而来。咬上一口,软糯香甜,丰山的粽子果然名不虚传!

这次包粽子的经历,不仅让我了解了粽子的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劳动实践的魅力,真是收获满满。

裕华道第二小学 赵峻乔

指导教师 辛洋洋

编辑: 郝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