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处事准则与道德底线,在潜移默化之中被深深烙印在家庭每个人的心中,并作为内心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规范接续传承至下一代。
我叫贾飞鸿,在祖辈的故事中,我常常听到许多关于做人、行事、交往、待人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家乡人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这片富庶的土地,他们用心编织着未来生活的画卷,让各自的家风家训真正镌刻至每一个人心中,我们作为新一代年轻人,有义务有责任将家风家训传承下去。
记忆中,童年时光里,踏入校门之初,祖父便教我犯错之后需即时反省,白日之失,夜间应有所觉悟;昔日之误,今日须感到懊悔,并及时改正主动纠错,从不算晚。求学时光,正是塑造优良品格的关键时期,祖父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学生时代,祖父每天都接送我上下学,总会买一串糖葫芦让我吃,某日我坐在祖父的三轮车上,吃着糖葫芦,忽觉心头一震,意识到校门口拥挤时祖父匆忙中竟未付款,而我没有及时提醒。祖父立刻骑车返回学校,补交了欠款。归家后祖父与我分享了“夜觉昨非,今悔昨失”的教诲,并阐释了其深远意义。在他的熏陶下,我们这些晚辈学会了犯错必纠,哪怕是最微小的过失,一旦察觉便立刻改正。祖父将家训家风融入日常,潜移默化地传承给了我们这些后代。
自大伯退休以来,他的日子依旧过得充实而多彩。每天拂晓时分,当曙光初露,屋子的西侧空地上便可见大伯辛勤耕作的身姿。那十余块大小不一的土地,位于老屋一侧,经大伯多年耕耘,土壤已经变得异常肥沃,他依照季节变换,先到乡村集市上挑选合适的种子,然后回到家中,开始耕种各类瓜果蔬菜。大伯这种日复一日的劳作,既让后辈们敬佩,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家族的每一个人。
自我记事以来,每年以家族名义对外捐助物资、助人为乐的故事便源源不断。勤俭节约,自我克制,对他人却慷慨解囊,这是堂哥的人生宗旨。于我眼中,他便是“节俭先锋”的化身。这个称号的得来,一方面因为他总能“点石成金”,家中的旧衣破布,经他巧手一改总能焕发新生,这些旧物或变成了宠物暖和的垫子,或变成了清洁用的拖把布条,物尽其用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而对于日常的剩饭剩菜,堂哥略施烹饪之技便能再次唤醒家人的味蕾,让这些剩肴变得诱人,从而避免了粮食的浪费。堂哥以实际行动示范,用他的生命诠释了“施而不奢,俭而不吝”这一影响我至深的家族训言。
这些故事片段凝聚了爷爷、伯父以及堂哥在各自人生旅途中的珍贵记忆,都是家风家训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虽然家风家训并不能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但以这些家风家训为指引,在处理生活琐事中仍然能够鼓舞人心,振奋精神。
知错能改、勤能补拙、奉献节俭的家风家训如同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家风家训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是家族传承的宝贵财富,不仅关乎道德和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纽带。每当我们面临选择和挑战时,这些故事和教训便成为我们内心深处的指南针,引导我们作出符合家族传统和价值观的决定。家风家训是无声的教诲,却比任何言语都来得深刻和持久,使我们能够坚定而自信地走过人生每一个阶段,不至于迷失方向。
(施文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