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战线上“铿锵玫瑰”
——记全国劳动模范、燕赵楷模、唐山中润煤化工有限公司甲醇分厂工艺员邓晶
记者 韩冬 通讯员 刘月
在开滦集团唐山中润煤化工有限公司的装置区里,一个扎着利落马尾、身材瘦削的身影格外醒目。她时而踮脚检查管道阀门,时而蹲下记录数据,眼神专注如炬。她就是邓晶,煤化工行业少有的女性技术专家。
“在煤化工行业,女性不仅要像水一样柔韧,更要像煤一样经得住淬炼。”邓晶用18年青春将“危险”的焦炉煤气驯服为“温顺”的清洁甲醇,绽放出一朵“乌金淬火”的铿锵玫瑰。
“泡”出来的工匠
2007年夏天,22岁的邓晶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走进开滦中润公司时,迎接她的是一片陌生的钢铁丛林。焦炉煤气制甲醇装置是国内第四套,没有成熟经验可循。“所有设备都是‘新面孔’,连师傅们都心里没底。”回忆起初见场景,邓晶笑着比划,“我就想,得先和它们‘交朋友’。”
她的“交友方式”近乎痴狂: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拿着图纸爬高塔、钻管廊,硬是把2000多个阀门的位置、500多条管道的走向刻进脑海。同事戏称她为“活地图”,却不知这份熟练背后是磨破的3双劳保鞋和写满12本笔记的工况记录。
真正的考验在一个冬夜降临。凌晨一台大型运转设备合成气压缩机突然跳车,系统内1250℃高温气体与5.5MPa高压瞬间逼近爆炸临界值。控制室内警报刺耳,有人慌了神:“要不要全线停车?”
她以6个月“泡”在装置区的积淀,换来几十秒力挽狂澜的果决——几十秒的时间,邓晶迅速发出了各种指令,压力卸下来了,温度降下来了,煤气、氧气、各种介质控制住了,顺利完成了甲醇系统的第一次紧急停车,避免了一次串压爆炸事故。
“懂,就不怕。”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她钻遍每台设备、跑遍每根管道的执着,是她翻烂技术图纸、预设各种工况的严谨。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专业追求,让她在短短五年内就掌握了甲醇中控室所有岗位的操作技能,成为公司唯一的女值班长。
“狠心”妈妈的执着
2009年春节,邓晶的产假刚过三个月,一通电话打破了家里的温馨。“二期装置开工,中控室缺人……”电话那头,厂长的声音透着歉意。望着怀中熟睡的儿子,她沉默片刻:“明天我到岗。”
返岗首日恰逢装置试车。她在中控室一坐就是8小时,连水都不敢多喝——新系统不稳定,去趟厕所都可能错过关键参数。厂门外,婆婆抱着哭闹的婴儿来回踱步,寒风里一等就是半天。老人后来红着眼眶说:“娃饿得咬手指,当妈的却连奶都喂不上。”这句话像根刺,至今扎在邓晶心里。
但更“狠心”的还在后面。2017年大修期间,她连续58天吃住在厂。零下15℃的寒冬里,她趴在结冰的平台上检查换热器,耳朵冻出脓疮仍不肯下火线。家人带着发烧的儿子来厂里找她,孩子隔着玻璃门喊“妈妈”,她却因戴着防毒面罩听不见。直到同事提醒,她才惊觉转身,面罩上瞬间蒙了一层雾气——那是止不住的眼泪。邓晶对工作的认真与执着赢得了同事的敬佩,感染激励了身边人。
创新的火花
在工友们眼中,邓晶有个“怪癖”:越是难题越兴奋。2015年,二级加氢脱硫槽出现一条30厘米的裂缝,像道狰狞的伤疤横亘在设备上。按惯例需停工15天更换,损失近千万。“有没有不停车检修的方案呢?”她盯着裂缝喃喃自语。
此后半个月,她成了“装置幽灵”。白天拿游标卡尺测量裂缝扩张速度,深夜打着手电筒研究应力数据。最终,她设计出“旁通不停车检修”方案,像给心脏做搭桥手术般,在运行中完成了修复。这一项每年能减少甲醇损失8280吨,为公司增加利润662.4万元。验收那天,老师傅拍着设备感叹:“这丫头比男人还敢拼!”
这份“敢拼”逐渐化作创新的火花。2018年,她发明的过滤一体式煤气过滤器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结碳难题。试验阶段,她连续72小时守在装置旁,困了就灌浓咖啡,记录纸写满37页。项目实施后每年为企业节约催化剂成本46万元,减少甲醇损失1440吨,增加利润115.2万元。
从工装到讲台
2022年,邓晶多了一个身份:党的二十大代表。在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宣讲台上,她展示了两张照片:一张是荒芜的盐碱滩涂,一张是灯火璀璨的现代化工厂。台下有女生举手:“做这行不苦吗?”她顿了顿:“苦,但当你看见焦炉煤气变成晶莹的甲醇,就像看见泥巴变成青花瓷。”
在能源学院,她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女孩加入这个“男性领地”。煤化工技术专业“00后”学生李玉娇说:“邓师傅让我明白,巾帼匠心不是比男人更狠,而是比困难更韧。”
2020年,邓晶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多名创新工作室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在各级比赛上拿了奖,其中2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5人获得“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能手”,3人获得“唐山工匠”。截至目前,她和团队已先后完成创新项目60多个,她参与完成的技术改造累计为企业创效上亿元。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她通过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教学平台直播授课,播放量超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