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工大深耕“双师”培育,强化产教融合,推动以赛促教
以“良匠之师”托举“大国工匠”
河北日报记者 师源 王浩文
自动化工程学院教师戴琨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张艳征荣获“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称号、毕业生李子禹获评“全国劳动模范”……连日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唐工大”)喜讯连连。
近年来,唐工大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持续打造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广泛参与职业技能竞赛,以“良匠之师”托举“大国工匠”,坚持“老师成行家、学子当巧匠”的教育理念。截至目前,全校共有“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7人。
积极推进校企共建
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
参加完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5月3日,唐工大自动化工程学院教师戴琨回到学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投入机车车辆闸瓦自动漆线控制系统联调工作中。
作为一线教师,戴琨每学期都要根据学校安排到企业锻炼学习。“通过到企业‘充电’,我对一线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技术特点、应用需求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不仅能够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还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戴琨说,如今,她所在的“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已培育省级以上技术能手9名、市级及以上专家型教学名师3名。
4月28日,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课上,老师在动车组检测列车前授课。河北日报记者 师源 摄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助推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为此,唐工大积极推进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在企业能工巧匠到校担任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同时,建立教师培养机制,通过教师外出交流学习、企业实践等形式,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并建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着力破解课堂与实践、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问题。目前,学校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69%。
锻造精技善教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唐工大联合中信重工等15家企业,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等7所中外院校,共建工业机器人、焊接、数控3个专业方向“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并依托学校6个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搭建研、教一体化平台,形成“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教师技术研发和教育教学能力。
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要理论教学好,又要实践能力强。唐工大出台《科研管理横向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依托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鼓励更多教师走进企业做课题,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并建立企业诊所,利用大数据分析,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技术实践创新能力。
培育“良匠之师”,唐工大坚持德技并修,将师德纳入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入职前培训、“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帮扶”等措施,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和心理健康等教育融入教师成长全过程,并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夯实师德师风基础。
校企“双向奔赴”
共育复合型人才
“将机器臂与夹具靠得再近些,这样更换零件会更稳……”4月29日,在唐工大工业机器人产业学院,教师齐建军正带领2023级工业机器人“订单班”学生上实训课。
“这批学生是学校与中车唐山公司联合开展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项目招收的30名学生。不久,他们将前往中车唐山公司,到生产一线开展企业课堂学习。”课后,齐建军介绍说。
校企“双向奔赴”共育复合型人才,唐工大与中车唐山公司组建“双元”教材开发团队,融合AR、VR、智能识别等技术,开发《动车组网络系统调试》等手册式、数字式校本教材10部,有效把课本知识变成工作方法。
4月28日,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老师正指导学生操作工业机器人。河北日报记者 师源 摄
“高职院校作为大国工匠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重任。因此,我们将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推动大国工匠的培养落到实处。”唐工大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孙慧说。
紧密对接唐山市乃至河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唐工大坚持以产建群、以产优群,打造特色鲜明、内涵先进、错位发展的九大专业群,开设44个专业,其中包括动车组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等国家重点专业11个,为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以及唐山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经过走访调研,我们摸清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需求,积极与企业共建动车、陶瓷等4个产业学院,形成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唐工大校长张建军说,同时,围绕生产性实训、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关键共性技术环节,校企共建省市科技研发平台13个,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场所161个,初步形成“专业群+产业学院+科研平台”产教融合模式。
破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学校还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牵头建设全国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引入机器人产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近三年来,唐工大已向省内外企业输送技能人才1.5万余名,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李子禹等一批优秀毕业生。
以赛促教
打通师生技能“升级路”
“今天,咱们不做简单的方形或圆形部件,而是做一个小型台虎钳,这种综合件更符合企业和比赛要求,也更能体现大家对加工工艺和加工精度的把握能力。”4月29日,唐工大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张艳征指导备战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赛的学生。
从机械设计“小白”到“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张艳征认为,是唐工大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强技的良好氛围,为自己提供了成长“沃土”。
唐工大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赵红美介绍,增强技能人才荣誉感,唐工大将技能竞赛与日常教学有机融合,积极推进“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对标智能制造领域高级别职业技能大赛,打通“人人参加校赛、骨干参加省赛、英才参加国赛、翘楚参加世赛”分级进阶通道,促进师生专业能力、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全面提升。
以赛促教,强师赋能。唐工大组建“老中青”金牌教练团队,围绕数据采集、逆向建模、创新设计、五轴加工技术等各个比赛阶段,开展跟踪式教育指导,并注重赛事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更新,将训练指导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努力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在教学中,我们精准比对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流程、大赛任务、比赛环境等,将技能大赛转化为课程模块,将赛项规程转化为教学模块,参照赛场环境转化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将大赛评价标准转化为项目评价标准,将大赛操作视频、大赛选手风采等赛场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和贡献度。”唐工大教务处处长张冉介绍。
以竞赛项目为任务驱动,唐工大以班级为单位组建竞赛协作团队,灵活运用班级竞赛、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竞赛排名激励导向,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近三年,唐工大学生在省级及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2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