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08:15:32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遵化西铺:传承“穷棒子”精神 续写和美乡村新画卷

遵化西铺

传承“穷棒子”精神 续写和美乡村新画卷

记者 金鹏 通讯员 刘红艳 郭文珺

图片由遵化建明镇提供。

在燕山南麓,有一个在中国乡村发展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小山村——西铺。这里,曾被毛主席誉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是“三条驴腿闹革命”的“穷棒子”精神的发祥地。近日,记者踏入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探寻几十年来,这个昔日“五山六梁九道沟”的穷山村,如何在岁月的洗礼中实现华丽转身。

村口,一座独特的村标首先闯入视野。西铺村党支部书记杜合军介绍,村标以镰刀、斧头为根基,寓意党深深扎根于劳动人民之中;上半部分镂空的五角星,象征着在人民群众拥护下熠熠生辉的红色政权;两根柱子一低一高,彰显出西铺村民生活品质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而村标上的两杠、三杠与“1952”,则定格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1952年,王国藩联合23户社员,成立了仅有230多亩薄沙地的“穷棒子社”。当时,这23户贫农几乎一穷二白,社里唯一算得上大型牲畜的一头驴,还有四分之一的使用权属于未入社的村民,因此这个合作社被人们戏称为“三条驴腿”的“穷棒子社”。但他们却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彻底改写了世代贫穷的命运,为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绕过村标,平整宽阔的入村道路延伸向前,道路两侧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村口的休闲公园里,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正向孩子们讲述往事,远处南山上的板栗树已经发芽,淡淡的绿色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立足自身实际,西铺村积极探索“党支部+专业化产业化公司”的发展路径,以村级党组织为引领,大力发展京东特色板栗种植,目前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年产量900吨左右,年产值超1000万元,每家年增收入近万元。同时,注重产业创新,依托南开大学的研发成果,试点经营6亩栗蘑大棚,每年增收10万元。

近年来,西铺村传承弘扬“团结互助、艰苦创业、勤俭办事、敢为人先”的“穷棒子”精神,秉持“少花钱、多谋事、干成事”的理念,以党建为引领,广泛动员党员干部、退伍军人、积极分子和热心群众参与志愿服务,从环境绿美、设施完善、乡风文明等多维度推动乡村发展。积极修建西铺大礼堂、大食堂,打造党建广场、廉政广场等惠民工程,完成路缘石铺设,精心摆布花池花草,栽植绿化树230余棵、月季2200株、芍药1200株,安装路灯28盏,让村庄更具宜居魅力。

“这块地是我的责任田,不仅是我,我们村给每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都划分了义务责任片区,安装了展示牌,我们每天都会到责任区转转,有垃圾了就捡起来。现在村里环境保持得这么好,就是村两委带头,党员、积极分子积极响应,群众广泛参与的结果。”杜合军一面捡起脚下的矿泉水瓶一面笑着向记者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村民已累计出义务工200多次,节省人工费2万多元。此外,通过落实保洁队伍与志愿者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对村内裸露地面全面实施绿化,村庄整体环境持续向好。

杜合军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培育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西铺村深入挖掘整理历史资料,实施了历史博物馆项目。该项目以展示“穷棒子”精神发展历程为主线,运用现代化高科技多媒体手段,通过雕塑、图片以及高科技声、光、电等形式,生动展现西铺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爱国爱党的奉献精神。未来,这里将成为外界了解遵化、宣传遵化的重要窗口,助力红色旅游业蓬勃发展,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离开西铺时,记者再次回望那座村标,相信在“穷棒子”精神的持续激励下,西铺人民的生活必将迈向更高品质,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编辑: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