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之力助推高铁智造新高度
——记“燕赵楷模”,中国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中车唐山公司特级技师张雪松
记者 韩冬 通讯员 崔丹丹
“在世界最发达的高铁网上,一列列动车组纵横驰骋,坐着高铁看中国,已经成为广大旅客享受美好旅行的真实写照,大家乘坐的这些动车组车体就是我和工友们制造的。”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发展历程,为新时代高铁工人提供了广阔舞台。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张雪松深感幸运和骄傲。
工作30年来,张雪松立足岗位,勤学苦练,攻坚克难,坚持不懈探索钻研高铁装备制造技术,主动将传统工匠精神与前沿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先后完成109项技术革新,为动车组制造技术国产化和智能制造落地作出卓越贡献,成为新时代高铁工人的楷模。
从技工到首席技师:三十年坚守淬炼匠心
1992年,当张雪松踏入工厂大门的那一刻,就与铁路车辆制造结下了一生的缘分。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他开启了“跨界学习”模式:白天在车间实操,夜晚自学铆焊、电工、计算机知识,还进修了机电和自动化课程。
在不同岗位历练时,很多“技术大拿”都成为他的师傅。车辆制造技术转型,单位引进尖端数控设备,厂家安装调试,张雪松就跟在后面学,工友调侃说:“哪里有新技术、新设备,哪里就有雪松。”慢慢地,他摸索出一门绝技,能对六分之一头发丝精度的工件进行加工和精密装配。当时很多重要零部件和关键设备发生了螺丝和丝锥折断难题,张雪松通过钻研找到了诀窍,总结出了自己的取螺丝和折断丝锥的绝招。
经过如饥似渴学习,张雪松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从最初在唐山市职工技能大赛上崭露头角,到后来屡次在省市及全国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张雪松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机械钳工、数控装调维修工等领域的佼佼者,成为一名拿起工具能干活,坐在电脑前能画图,设备故障会修理,遇到瓶颈能攻关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工字出头就是干:以突破诠释新时代工人担当
2005年初,中国高铁发展迎来关键阶段,张雪松团队接到了一个极为紧急的任务:一个月内制造出铝合金样车。毫无经验的团队遭遇焊接变形“拦路虎”。张雪松带领团队成员连续奋战,排查了17个影响因素、100多种工况。当众人陷入僵局时,他敏锐捕捉到通风设备风速超标0.2米/秒的异常,一举破解难题。工友激动地说,“张师傅,您真神了!”此后,他又接连攻克30余项技术瓶颈,完成10余种工装改进,终于实现了中国高铁铝合金车体从0到1的突破。
高速动车组批量生产后,一些设备、工装的缺陷,制约着生产的顺利进行。张雪松将此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分析和实验,成功改进了IGM龙门焊接机器人,解决了焊接质量问题。在司机室装配工装项目中创造的“用吊线进行粗定位,激光跟踪仪精细调整”组合调整方法,化繁为简,高质高效,不仅打破了技术封锁,还解决了当时外国专家安装工装时的精度误差,获得了全国职工创新成果优秀奖。在他的努力下,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批量生产过程中多个制约产品质量和效率的瓶颈被解决,他的多项成果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
在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高产期间,张雪松用绝招取出了折断的固定可换刀片螺丝,精修了可更换刀片与刀体的配合问题,一次就将价值5万多元的刀具全部修复,保证了动车组车体的正常生产。从此,“大国重器”不再受制于人,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张雪松,主动担负起了重要刀具和进口数显伸缩尺的修理重任。多次救急生产线的停工状态,修复数控高速刀具、加工中心检测探头500余次,创造经济效益达500多万元。张雪松用实干回应质疑,书写了产业工人逆袭篇章。
智能产线破瓶颈:0.01毫米精度背后的技术革命
2017年,中车唐山公司“铝合金车体制造新模式”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成为国内首个高铁铝合金车体智能制造试验基地。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张雪松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与前瞻性眼光,主动投入前沿技术研究。
项目在启动阶段时,张雪松就完成了智能产线和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学习储备,他带领工友全力以赴,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些高端智造装备的安装、调试、工艺验证工作,使得这些设备在铝合金厂落地生根,生产出了高质量的部件产品。机器人打磨出现超差,张雪松连续几天蹲守一线,仔细观察记录,迅速制定改进方案,设计制作出铣刀安装定位工装,严格将精度控制在0.05毫米内,使打磨效率提升200%,成功解决了问题。他还先后攻克了机器人自动打磨系统效率提升等20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筑牢坚实根基,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更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创新借鉴。这次突破不仅是效率提升的飞跃,更是中国高铁智能制造的一次突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端设备“加盟”铝合金车体生产线。与这些新伙伴一道,考验随之而来,会用是第一关,会修是第二关。面对国外设备的“黑箱”技术,张雪松反向拆解设备图纸,首创定点养护模式,将故障率降低30%。
将车间变成课堂: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引擎”
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张雪松创新“导师制+项目制”培养模式,将车间变成课堂,成立了13个创新活动小组,带领工友们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将工程图纸转化成高质量的产品,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参加工作以来,张雪松将30多名青工培养成技术精英,有13人成为国家和省部级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他还面向一线操作岗位,编制了15种课件和培训教材,完成5000多人次的轮训,多次在互联网平台为全国的工友们讲解智能产线和工业机器人的知识,激活基层“微创新”力量。作为工厂智能制造竞赛团队的主教练,他带出的选手在国家和省市竞赛中,夺得了18项大奖。张雪松领衔的“张雪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全国劳模创新示范工作室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