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09:30:09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陈德君:用科技赋能轨道领域的 “智造先锋”

用科技赋能轨道领域的 “智造先锋”

——记全国劳动模范、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德君

记者 韩冬 通讯员 崔丹丹

近日,在沈阳市地铁3号线上,列车驶过轨道检测区,车轮磨耗数据通过轨道机车车辆自动检测系统实时传输至地铁车辆控制中心,地铁维护人员在控制中心就可掌握车轮的磨损情况。这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轨道机车车辆自动检测系统便是由全国劳动模范、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德君带领团队研发出来的。

全国劳动模范、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德君

从轨道机车车辆自动检测系统的“火眼金睛”,到车底智能吹扫机器人的“灵巧双手”,陈德君深耕轨道交通检修检测装备的智能制造领域已达二十余年,誓做用科技赋能轨道领域的“智造先锋”,为打造全球轨道交通行业检修工艺装备的领军企业贡献力量。

2002年,陈德君大学毕业来到唐山百川集团,成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员。

刚到公司时,如一张白纸的他一方面积极向老员工虚心请教,对公司产品进行熟悉、组装、维修;一方面利用休息间隙学习本专业先进技术,并对各种先进的技术理念积极钻研。从技术员到标兵到总工程师,从熟练操作到技术创新,陈德君迅速成长起来。

“科技创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要脚踏实地解决行业痛点。”陈德君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在他主持的轨道机车车辆自动检测系统项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019年,当国内轨道交通检修仍大多依赖人工检测时,陈德君敏锐捕捉到“无人化检测”的技术趋势,带领团队历时两年半攻关,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系统。

“系统对数据的精准度要求极高,误差需控制在0.3毫米以内,这也是我们技术攻关的一大难点。”陈德君带领团队进行了上百次行车试验,不断比对数据,终于研制出第一套轨道机车车辆自动检测系统。项目2022年验收时,被专家组一致认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为激发创新活力,陈德君还在他带领的技术研发团队中设立了创新奖励机制,对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等方面的建议给予重奖。2024年,团队成员共同提出创新应用立体视觉技术,自主研发高精度立体视觉传感器,建立完整车轮三维数字模型,检测精度达20微米;并基于立体视觉技术延伸开发了“车轮多边形在线检测系统”,解决复杂磨损形态识别,提高动态检测稳定性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推动行业检测标准从“定期检修”升级为“状态修”。

陈德君带领团队历时3年时间开启“车底智能吹扫机器人”的研发和升级,攻克了多项技术壁垒,将明星产品“车底智能吹扫机器人”打造成行业标杆,不仅实现了轨道交通车辆车底吹扫和除尘的无人化作业,还提高了检修作业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车辆检修装备的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度,为列车行车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车底智能吹扫机器人”已在多座地铁枢纽城市发挥作用,人力成本降低 90%,吹扫效率大幅提升。

优秀的团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陈德君积极引进并培养行业优秀人才,不断强化团队建设,优化管理机制,研发团队从最初的20人发展到现在的300人。在他的引领下,百川研发团队成功进军海外市场,将产品远销至新加坡、巴基斯坦、肯尼亚、以色列、老挝等15个国家。

在中老铁路这一瞩目工程中,他的团队承担了关键任务,高效完成了机务、车辆检修、机械工程及股道自动化设备的安装,凭借高质量标准和创新技术赢得了国际赞誉,也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领域的国际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1月,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正式启动,陈德君创造性地提出“周末工程师”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技术服务及咨询。人员由研发团队中的技术骨干组成,无论是产品设计、工艺优化,还是设备调试、故障排查,“周末工程师”都能迅速响应,有效解决各环节的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已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超过110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享”“共赢”的理念。

二十余年来,陈德君所领导的百川工业设计研究院作为百川集团的技术核心,已有多项技术成果填补业界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与中科院等多家国内外科研院所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编辑: 江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