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唐山市丰南区大新庄镇薄港村裴永无公害食品园区负责人孙裴永在大棚里查看“手掰西瓜”长势。河北日报记者王育民摄
夏天刚露了个头,唐山市丰南区大新庄镇薄港村的当季西瓜就抢先一步上市了。
5月13日,记者来到薄港村裴永无公害食品园区,见到了这茬“与季节赛跑”的西瓜。
“熟得早不如长得好,咱这西瓜不仅能打‘时间差’,而且甘甜透香。”园区负责人孙裴永一边说着,一边引领记者走进他的“西瓜世界”。
这是一个种植大棚,棚内一排排绿色藤蔓攀升至顶,每根瓜藤上都吊着一个拳头大小的迷你西瓜,阳光照射下,宛如翡翠工艺品。
孙裴永顺手摘下一个递给记者说:“这瓜是从北京引进的新品种,俗称‘手掰西瓜’。”
记者小心翼翼接过西瓜,果然,这瓜非同一般。轻轻一拍就“咧开嘴”,比苹果皮厚不了多少的瓜皮一剥即落,露出诱人的红瓤,咬一口,甜甜的汁水顺着嘴角流下。
“真甜!培育这么好吃的西瓜有什么秘方?”记者忍不住讨教。
“瞧,咱这西瓜吊着长,所以品质‘吊打’普通西瓜。”孙裴永诙谐地向记者科普,与传统趴地种植比,吊蔓种植更加通风透光,利于西瓜生长。“一开春种上,差不多60天便能成熟,4月底就陆续上市了。”孙裴永说。
记者发现,瓜棚里每根瓜蔓上都有个黄色标签,上面标记着日期。“这是授粉的时间,据此能推断出成熟时间。”孙裴永介绍,细节管理到位,挑西瓜就不再像“开盲盒”。
“一藤一瓜”精细化管理,源于实践摸索,也得益于专家指导。
“给瓜地浇水就是一门学问,水浇晚了、浇多了,都会影响口感,而种植之初总是拿捏不好分寸。”孙裴永说,唐山市农科院专家给出了建议,西瓜成熟前半个月就停止浇水,这样种出来的西瓜个个保甜。
说话间,大棚里新一茬成熟的西瓜被摘下藤蔓,个头均匀,打包成箱后将发往周边县区以及天津、承德等地。
“孙老板,我预定10个瓜,给亲戚朋友尝尝鲜。”“孙哥,明天我带朋友过来采摘。”……采访中,孙裴永电话响个不停。
去年,孙裴永的4亩地共收获3000余公斤“手掰西瓜”,亩均产值超1.5万元,与普通种植方法相比,亩均收益提升近5000元。“今年行情好,收益肯定超过去年。”看着源源不断的订单,孙裴永甜蜜地笑了。(河北日报记者 王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