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企业“扎堆”落户曹妃甸
记者 景立华 杨海 赵冠群
驱车沿着曹妃甸区通岛路驶往港口方向,一辆辆挂着京字牌照的车辆穿梭而过。“示范区成立以来,来这儿落户的北京企业越来越多,我们这儿的‘京味儿’也越来越浓了!”曹妃甸发改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2024年底,已经有271个北京项目、2540亿元投资相继在曹妃甸落地,其中包含着首钢京唐、华润电力、五矿交易中心等“明星企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作为协同发展的“试验田”,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承载着特殊使命。2014年,京冀签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就此展开。我市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深度融入协同发展战略,以“飞地经济”模式破题,构建起“共建共管、产业协同、资源共享”的新机制,为把我市加快建设成为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首钢京唐公司的厂区内,一块薄如蝉翼的钢板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这种厚度仅0.07毫米的“蝉翼钢”,能像纸一样弯曲,成为5G基站、集成电路板的核心材料。谁能想到,这家从北京石景山区搬迁而来的钢铁巨头,曾因“钢铁锈色”成为首都污染治理的重点,如今却以“绿色智造”重塑产业标杆。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绿色闭环”——自建海水淡化工程实现工业用水100%自给,浓盐水制盐、淡化水制瓶装水形成资源循环;废钢比突破55%的技术试验,让吨钢碳排放低于行业均值18%;累计42亿元环保投入,使其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更带动周边3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低碳产业集群。
同样在这里书写“绿色传奇”的还有华润电力曹妃甸公司。柳赞200MW渔光互补项目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土地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双赢;在建的大型光伏发电项目相当于“搬来”一座绿色电站。
而五矿曹妃甸国际矿石交易中心,则以“实验室+港口”模式实现矿石快速精准检测,有效降低成本和时间。同时,打造“科技联盟”,与多所高校、科研机构深化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2024年精混产量突破400万吨,经营规模同比增长29%,港口集约型绿色炉料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在青龙湖创新产业园,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融合创新实验室的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无人机物流系统;国家级军民融合飞行器检测中心内,新型复合材料接受着极端环境测试。“这些项目都是从北京‘嫁接’过来的,现在已经形成‘研发在北京、转化在曹妃甸’的链条。”园区负责人介绍。
协同科技园内,清华大学“一池三洞”实验室一期总投资4.55亿元,宽速域多功能风洞、高速立式水洞等设施,能模拟从亚音速到高超音速的流体环境,为航天飞行器、深海探测器提供关键试验数据。实验室各项技术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能为航空航天、船舶海洋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提供重要试验平台。
在数据算力领域,华为曹妃甸云计算中心自2018年10月建成并试运营以来,已成为区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
……
北京企业扎堆曹妃甸,背后离不开京冀两地创新的共建共管机制和优质的营商环境。示范区管理机构获批后,京冀两地按照“示范区管委会+建设指挥部”模式,河北选派干部任职,北京选派干部挂职。两地干部齐心协力,建立了有效会商机制、政策共引机制、创新协同招商机制,不断完善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共同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构建便捷服务生态,开辟自贸试验区跨省通办窗口,实现北京3600项政务事项跨区域无差别办理。
从“首钢搬迁”到“京企集群”,曹妃甸用实践证明: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地理位移”,而是通过产业链重构、创新链融合、生态链协同,打造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在曹妃甸,协同效应正在催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正在生成着一个又一个京企“走进来”与区域“强起来”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