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8 07:55:51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京津“智慧种子”在唐山开出“创新之花”

京津“智慧种子”在唐山开出“创新之花”

记者 媛媛 通讯员 张景会 郝全军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市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以开放之姿、创新之力,承接京津科研成果的辐射,实现从技术引进到产业蝶变的精彩跨越。这些来自京津的“智慧种子”,在我市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创新之花”,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今年年初,位于曹妃甸区的中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新能源”)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高效萃取剂技术,在中冶新能源电池回收车间完成关键中试试验。经过长时间稳定连续运行,该技术成功实现锂元素的高效回收,收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不仅为企业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更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典范案例。

中冶新能源是我国华北地区新能源材料循环利用的领军企业,深耕退役电池资源化领域多年。近年来,伴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带来的资源回收与环保难题日益凸显。

如何在技术革新中占得先机?中冶新能源审时度势,敏锐捕捉行业痛点,携手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针对锂、钴、镍等战略金属高效分离问题展开联合攻关。历时多年,双方成功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选择性萃取剂技术。这项技术凭借精准分子设计,如同“智能猎手”,能在复杂溶液中精准定向捕获锂离子,大幅提升回收效率的同时,显著降低能耗与废水处理成本。

这一成果不仅成功突破企业技术升级瓶颈,更打造出“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协同创新的转型样板。

中冶新能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京津冀产业协同示范项目,中冶新能源此次技术应用的成功,不仅推动京津冀电池回收产业链形成完整闭环,成为循环经济领域的创新标杆,更为京津冀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引领唐山从传统冶金基地加速向新能源材料高地跨越。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新时代的“国之重器”,可谓是科技创新的“新战场”。我市与京津的协同创新,同样体现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为提升列车安全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推动行业技术升级,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与中车科技创新(北京)有限公司十五研究所团队对接,合作开展智能化监测设备开发。

列车综合舒适性监测主机,就是今年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之一。该设备的精度误差控制在10%以内,与同类设备相比成本降低90%,车辆检测效率显著提升,为车辆维护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保障车辆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目前,该设备已在福州滨海快线实现装车,为确保滨海快线“安全、舒适、绿色”运营提供保障。

京津科研成果之所以能在我市顺利转化,离不开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支持。《唐山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规划(2023-2027年)》《唐山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先后出台,明确开展协同创新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共促、协同创新主体共育、创新应用场景共造、创新创业生态共塑、产业协作赛道共创“六大行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更加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协同创新活力和能力显著增强。

制定《产学研用“双进双促”专项工作方案》,深入挖掘相关产业企业需求,结合全国、京津及省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学科、人才、技术、成果等优势,着力对接一批与我市产业需求相关的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为企业与科研机构提供交流合作的空间,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此外,还建立了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鼓励京津科研人才以兼职、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我市企业创新发展,解决企业高端人才短缺的难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我市与京津携手共进,将京津的科研优势与我市的产业优势深度融合。一个个成功转化的硕果,见证着协同创新的无限可能。未来,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更多的“智慧种子”将在这里茁壮成长,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创新之花”。

编辑: 江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