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9 09:37:18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李景生:以匠心铸就国之重器

以匠心铸就国之重器

——记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二十二冶集团中冶重工(唐山)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景生

记者 韩冬 通讯员 张志

走进中国二十二冶集团中冶重工(唐山)有限公司的精锻厂,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一个个零部件在多向模锻生产线上生产、组装、调试。这里是我国高品质锻件的生产基地。

“这条2012年投产的40兆牛多向模锻生产线,是自主研发制造的国内首条多向模锻自动化生产线,开创了国内钢丝缠绕多向模锻领域先河。”总工程师李景生告诉记者,公司制定的《预应力钢丝缠绕技术规范》成为行业标准,更是带动我国模锻技术整体跨越20年发展代差。

作为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李景生用二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攻克“卡脖子”难题,以匠心铸就国之重器,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使命担当。

图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二十二冶集团中冶重工(唐山)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景生。记者 闫军 摄

扎根基层:从普通技术员到行业领军者

1977年,李景生出生于唐山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自幼便对机械制造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父亲和工友们操作各种机器设备,那些钢铁巨兽在他们手中变得如此驯服,这让我觉得特别神奇。”李景生回忆道。

1999年,从河北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的李景生,入职中冶重工,成为冶金设备安装调试技术员。面对复杂的设备系统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他从最基础做起,白天跟着老师傅们爬高上低,熟悉每一个零部件,晚上研究设备图纸和技术资料。

凭借钻研精神,李景生很快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2003年,在参与某大型轧机项目时,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分段预装、整体校准”的新工艺,使安装效率提高了30%,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创新让26岁的李景生崭露头角,也坚定其技术创新的决心。

攻坚克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2006年,中国重型机械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9岁的李景生临危受命,作为总工程师参建内蒙古北方重工360兆牛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和150兆牛穿孔制坯机项目,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挤压设备,生产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项目面临巨大挑战。

“接到任务时,压力大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李景生回忆说,“但想到这是打破国外垄断的关键一战,我们必须成功!”面对毫无经验可循的困境,李景生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技术攻关。他们采用“逆向工程”方法,通过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机模拟,反复优化设计方案。在设备安装阶段,针对超大型部件吊装难题,他发明了“多吊点动态平衡系统”,解决了百吨级部件毫米级安装精度的世界性难题。

经过18个月的连续奋战,项目团队最终圆满完成任务。2008年,设备一次试车成功,生产出的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完全达到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极端挤压、锻造能力跻身于世界装备制造先进行列,填补了我国在重型装备领域的空白,实现了大型设备安装领域的重要突破,这一突破为国家节约外汇超过10亿美元,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鲁班奖等荣誉。

自主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这是李景生常挂在嘴边的话。2010年,他带领团队开始研发200兆牛换热器波纹板片成形液压机。这种板式换热器当时全球只有瑞典能够生产。

研发过程异常艰辛。面对高强度特种钢材的成形难题,李景生提出了“预应力框架+多缸联动”的创新结构,通过精确控制32个液压缸的同步运动,实现了超大尺寸波纹板片的高精度成形。2013年,设备成功投产,使我国LNG储罐制造成本降低40%,推动了中国能源装备的国产化进程。该项目获得国家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

此后,李景生又带领团队相继攻克了40兆牛多向模锻液压机、120兆牛多向模锻生产线等多项“卡脖子”技术。特别是在航空航天领域,他们研发的400兆牛模锻液压机用缠绕式液压缸,为国产C919大飞机提供了关键部件。“看到我们制造的部件飞上蓝天,那种自豪感是无法形容的。”李景生动情地说。

绿色转型: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李景生将目光投向了绿色制造领域。“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创造,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2018年,他主持研发的氢基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传统高炉炼铁每吨铁产生2吨二氧化碳,而我们的新工艺可以减排50%以上。”李景生介绍道。该项目在河北建成示范生产线,年产30万吨高纯铸造生铁,年减排二氧化碳达36万吨。

2020年,李景生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开发的“液态熔渣干式离心粒化与余热回收技术”在唐钢成功应用。这项创新技术不仅实现了高炉渣资源高效利用,还能回收余热发电。“一条生产线年发电160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000吨。”

在环保装备领域,李景生主持研发的“高炉煤气水解—吸附深度净化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钢铁企业煤气中的硫化物排放降低80%以上。目前,该技术已在多家大型钢铁企业推广应用,年减排二氧化硫超过1万吨。

作为“河北省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李景生特别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导师带徒”传承技艺,通过“项目练兵”提升能力,通过“创新激励”激发潜能。10年来,他培养的技术骨干超过50人,其中12人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近三年完成技术创新项目86项,获得专利53项,创造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

编辑: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