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河北频道5月21日电(施疑)敲地板,是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赵开楼居民李自春和楼下邻居赵树玉之间特殊的“暗号”。77岁的李自春一敲,70岁的赵树玉就上楼去看看李自春有啥事。
李自春是开滦集团退休工人,独子意外去世,孙女结婚后搬离,老人身边没个亲人,再加上住在4楼,下楼购物、出门办事都不方便。住在其楼下的老赵是社区“老帮老”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李自春家里的大事小情,赵树玉都帮着张罗,没事还上去陪他唠嗑。李自春的晚年因此不觉孤凉。
这种互助养老模式,在唐山很多社区已经推行了34年。
1991年,开滦集团家属楼赵开楼社区里一群平均年龄60岁的老人成立了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取名“老帮老”。赵开楼是老旧小区,子女不在身边的、体弱多病的、伤残的老年人多。“那时候我50多岁,就想着我们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互相帮衬着养老,少给子女和社会添麻烦。再加上我们在企业工作了一辈子,都有点修修补补的手艺,相对年轻的‘小老人’,帮‘老老人’解决点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自己也算发挥余热。”赵开楼“老帮老”志愿服务队第一任队长、87岁的胡在唐老人回忆。
赵开楼“老帮老”志愿者的服务对象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以及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人,服务项目涵盖买菜、磨刀、理发、缝纫、家电维修等生活需求,并逐渐拓展到政策宣传、健康护理、节日慰问、亲情陪伴、心理慰藉、帮扶教育下一代等精神需求,老年人需要什么,志愿者就提供什么服务。
每周三是赵开楼社区固定的“老帮老”志愿服务日。初夏,社区小广场热闹非凡,老年志愿者们有的踩着缝纫机,有的磨着菜刀、有的修着自行车……
“儿子,这位就是志愿服务队总帮大伙磨剪子、理发的马连祥,你马叔。这位是咱们社区贾海英书记。”这天,刘绍芹高兴地带着儿子许庆来到志愿服务现场。
“马叔、贾书记,谢谢你们平时对我妈的帮助!我也想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我从事消防救援工作,可以给居民们教授家庭消防知识、帮孤寡老人排查家里的消防安全隐患。”许庆毛遂自荐。
“那忒好了,咱们志愿者服务队以前还真没这方面的人才!”贾海英介绍,志愿服务日也成了志愿服务队的“纳新日”,常常有享受服务的居民现场决定加入这支队伍、服务他人。
而“老帮老”志愿服务精神、公益互助养老模式也从赵开楼一个社区,传播到路南区各社区,再到全市推广。各“老帮老”志愿服务队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以小区为单位,社区书记统筹协调,退休党员发挥骨干力量,确保了双方信息真实、对接安全。志愿者们按照体能、技术特长分成十几支功能志愿服务小分队,由社区发布需求信息、做好项目对接、记录志愿服务时长,并对志愿者进行积分奖励、福利兑换。
如今,“老帮老”志愿服务队已形成“包区位”“包项目”“包人员”三条服务线。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各小区志愿者选举出会长、副会长、理事,组成服务小组“包区位”,通过网格化管理系统和实地走访排查了解老人实际困难、需求,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安排具体活动;有技术特长的老年志愿者“包项目”,负责维修、缝纫、理发等专项志愿服务;住得近的老年志愿者“包人员”,负责日常生活照料、亲情陪伴、政策宣传。
路北区光明西里甲区社区银发先锋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与社区21位空巢老人结成“老帮老 一对一”帮扶对子,一有空就到帮扶对象家里唠家常,帮忙解决些生活难题。队长王绪普与失独老人李秀辉结对,“平时有两天看不见,我就得敲敲门看看。”王绪普说。
一天夜里12点多,李秀辉突发感到胸闷、心率加快,她赶紧给王绪普打电话。王绪普叫上小区值夜班的保安,两人一起把她送到了医院,并通知了其孙子。“远亲不如近邻,平时王队长就跟我亲弟弟似的,这回体会更深了。”李秀辉逢人便夸。
时光荏苒,“老帮老”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逐渐老去,又有新人不断加入。2018年,赵开楼胡在唐将“队长”的接力棒交给了得力助手马连祥老人。“您创办的志愿服务队帮助了那么多居民,现在我们来帮您!”这天,马师傅来胡在唐家一边聊家常,一边修理灶具,不忘把灶具阀门、软管接口仔细检查一番。
唐山是我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1976年大地震后,无数爱心人士帮孤助残走上了志愿服务之路,“老帮老”志愿服务队是千千万万志愿服务组织中的一个。34年来,“老帮老”公益互助养老模式在唐山不断被发扬光大,结对银发志愿者由最初20多人发展到现在近千人,帮扶的老人群体达4100余户,以“志愿红”守护了“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