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2 09:26:34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穷棒子”精神与唐山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茹宝

“穷棒子”精神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的合作化运动,遵化西铺村是“穷棒子”精神的发源地,村民王国藩创办的初级社,共有农户23户,土地230亩,大的农具几乎没有,耕畜只有一头驴股份的四分之三,时称“三条驴腿”,由此被村里的富裕户讥讽为“穷棒子社”。毛泽东主席则赞誉其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穷棒子社”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不等不靠,“三条驴腿闹革命”,率先实现脱贫致富,摸索出来一条农村发展之路,这不仅彰显了农民可以团结起来干大事,更在实践中形成了“团结互助、艰苦创业、勤俭办事、敢为人先”的“穷棒子”精神。在当前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穷棒子”精神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为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历史借鉴,续写唐山农村发展的新篇章。

一、“穷棒子”精神的发展内核——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团结互助,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方向

西铺村受1949年大水灾的影响以及长期贫困的积累,村民面临着生产和生活的诸多困难。首先,生产资料奇缺。据王国藩回忆:“当时我们全村只有23头驴、6头牛,土改后极少添置。贫下中农顶多有几分之一的‘驴股’‘牛股’,多数户‘耕者无其畜’。每8户还均不上一套农具。耕畜、大农具集中在少数富裕户手里,我们非等人家本主使完才可能借用。同时,缺种、少肥、没劳力。”其次,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西铺村有11户农民被迫卖地73亩,典当房屋50间,严重缺粮户有74户,欠债户有60多户,重新讨饭户有4户。在这种境遇下,1952年10月,西铺贫苦农民建起了由党员王国藩担任主任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得到了政府的批准。这是王国藩落实党的农业合作化政策的结果。此前,1946年至1948年,革命老区遵化县首先开展了土改、复查和平分土地的运动,并于1950年为农民颁发了土地证,完成了土地改革的任务。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1年9月9日,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并于12月发给了各级党委试行。此时,在唐山遵化当地也建起了东小寨、王老庄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王国藩早年在家乡务农,在19岁时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冀东革命运动,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最终带领村民率先摆脱了贫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国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2025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村建设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今天的唐山,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建成省级和美乡村304个,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4.8万亩,“河北净菜”生产示范基地10个,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当年“穷棒子社”所在的西铺村,如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推进“党支部+专业化产业公司”的发展模式,以村级党组织为主体,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对照精品村创建要求,通过党建引领,实现村庄环境绿美、设施完备、乡风文明。党的全面领导为农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政策支持、方向指引、经济助力。

二、“穷棒子”精神的动力内核——艰苦创业、勤俭办事,发挥农民主体性意识,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核心动力

“穷棒子社”成立后,王国藩带领部分农民在村里整地、积肥,准备来年的农业生产。副主任杜奎则带领18名精壮劳力到30里外的王寺峪打柴。他们早出晚归,每人至少打三挑柴。山上的苦柳和麻黎把他们的手划破了,把他们的棉袄刮烂了,但谁也不叫苦。即使大雪封山,他们照常进山打柴。就这样,他们从山上取来了财富,用卖柴草的钱买了牲口、农具、种子等生产资料,壮大了集体经济。“穷棒子社”更是勤俭办社,用王国藩的话说,就是“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能够不花的钱尽量不花,不花不行的尽量少花”。社里盖羊圈不花一分钱,而是23户社员从山上拉石头,从自家拿木棍、旧钉子等盖起来的。会计用的账簿不是花当时的市价16元钱买来的,而是仅花一两元钱的成本由会计自己造出来的。秋天记工时,会计为节约用纸,用玉米皮儿给社员开工票。社员们也是精耕细作,精打细算,不浪费一粒米一分钱。“穷棒子社”这种事事靠穷办法,艰苦奋斗、勤俭办社的精神,是充分发挥了农民自身的主体性意识的体现。办社后的第一年,“穷棒子社”就扩大了积累,增长了财富,改善了社员的生活。1953年社里粮食亩产254斤,扣除集体提留,平均每户分粮1400多斤,全社总收入6800多元,扣除各项开支,平均每户收入190多元,公共积累2400多元,创造了西铺历史上的最高纪录。由于良好的示范作用,广大农户入社的积极性大增,1953年秋后,“穷棒子社”由23户扩大到83户,更名为“建明社”。1954年秋,又由83户扩大到148户,全村实现了合作化。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需要农民提高自身主体性认识,提升社会大众对农民主体身份的认同,增强农民自身主动性的信心,从而实现农民自身主体性的成长。唐山市多措并举为农村招揽英才、留住人才,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工程。围绕强化农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提出每年选拔市级乡村振兴青年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和政策扶持。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和实训孵化基地建设,组建创业创新师资库,开发一批特色培训课程,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项目、技术指导服务。如今的西铺村秉承“穷棒子”精神,继续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意识,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筹建科技示范区1个,发展优质葡萄106亩,板栗500亩。近年来,西铺村引进南开大学研发成果,发展栗蘑大棚技术,持续开展特色农业发展,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

三、“穷棒子”精神的创新内核——敢为人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1953年,时任遵化县第十区区委书记赵涌兴曾有一段回忆,当时正和区委副书记李继增综合办社两年的经验教训,闫家屯社主任缪海山张嘴就说:“赵书记,我们成立了贫农社,别人不清楚你最清楚,我们村最穷,要牲畜没牲畜,要车没车……我们空着手这社怎么办?”王国藩说:“我们是白手起家,一不靠国家支援,二不向国家贷款,坚持自力更生。”“穷棒子社”就这样用“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率先走出发展之路。

如今的唐山利用创新发展模式走出唐山乡村振兴发展之路。近年来,唐山市以开展乡村振兴高质量建设活动为总揽,实施防贫机制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乡村建设、农村改革四大工程,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今天的西铺村秉承“穷棒子”精神,用创新思维走出一条农村发展之路。2022年,西铺村在党的政策号召下,开展实施“122”红色旅游规划。“1”为一条主线,在西铺村的经济发展中,贯彻继承和弘扬王国藩合作社“穷棒子”精神作为一条主线。第一个“2”是两个着力点,一是充分激发西铺村党员干部立志改变家乡面貌的激情和干劲,增强内生动力;二是通过村庄面貌的新变化、干群一心的新风气以及潜力巨大的红色资源优势,吸引市场主体,谋划建设西铺奋斗小镇。第二个“2”是两个目标,力争将西铺村打造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如今的西铺村是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的先进单位,还是河北省模范村委会。西铺村整理“穷棒子”历史资料,谋划实施历史博物馆项目,围绕“穷棒子”发展各个阶段历程,采用现代化高科技多媒体手段,通过雕塑、图片、高科技声光电等方式充分反映发展起来的西铺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敢为人先、爱国爱党的精神。

在今天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时期,“穷棒子”精神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弘扬“穷棒子”精神,在于挖掘存在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一种信念和动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

(作者为唐山师范学院讲师、博士)

编辑: 刘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