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8 09:35:11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时空观视域下唐山抗震精神的新时代解读

刘学谦

虽然已经过去近50年,但那场令世人难以忘却的唐山大地震,仍然时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不仅是地震的惨烈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是心怀对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感恩的唐山人民,同支援唐山抗震救灾的全国人民、解放军官兵团结一心,抗震救灾、恢复建设所凝聚成的唐山抗震精神仍在感动着人们。今天,当我们把唐山抗震精神进行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考量时,深深感受到唐山抗震精神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革命精神碰撞融合对人们所产生的灵魂拷问,体会到了这一伟大精神赋能新时代所折射出的强大力量。

“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集大成。

“公而忘私”最早出现在汉代班固《汉书·贾谊传》:“固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后据此总结出成语“公而忘私”,意即为国家或集体的利益舍弃个人利益的思想和行为。“患难与共”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礼记·儒行》:“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礼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后据此总结出成语“患难与共”,意为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百折不挠”最早出现在汉代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据此延伸出成语“百折不挠”,意指虽然遭遇了挫折,但仍不动摇、不退缩。“勇往直前”最早出现在宋代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后“勇往直前”成为成语,意为要勇敢地一直向前进。由上述四个汉语成语构成的唐山抗震精神,意义非凡。一是充分表明唐山抗震精神的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全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支援下,唐山人民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奋起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过程中厚积薄发而铸成。因此,唐山抗震精神能够称得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二是充分表明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唐山抗震精神就字面意思而言,古今似乎并没有多少变化,但必须认同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和唐山在全国军民的支援下形成的大爱氛围,使得由四个汉语成语组成的唐山抗震精神在赋予时代的内涵以后,早已超越了原有的语境,成为现代人学习发扬的崇高境界。三是充分表明唐山抗震精神不会因时间的变化而过时。一种被人们崇尚和信仰的精神一旦形成,并纳入民族认同的文化体系,它就有了与时俱进的品格。唐山抗震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随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而不断丰富内涵,借助汉语成语的文化形态而广泛传播,为实现现代化贡献独特的精神力量。

“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既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又发扬了地域革命精神。从新中国的成立到1976年,在中华大地涌现出了大批为国家的发展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而英勇奋斗的英雄个人和英雄群体。他们的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他们的英雄行为成为人民的楷模。无论是抗美援朝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还是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都对唐山抗震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唐山既是现代工业城市又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这片大地上诞生的大钊精神、“特别能战斗”精神、“穷棒子”精神、“当代愚公”精神都深深影响了唐山抗震精神的形成。正是这些背景条件和促成因素,使唐山抗震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唐山抗震精神不仅是唐山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唐山抗震精神的跨时代意义,就在于在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正能量价值。

首先,弘扬唐山抗震精神是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7月28日到唐山考察时指出:“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202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现在我们弘扬抗震精神,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事实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甚至严重的困难和挑战。要战胜这些困难和挑战,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而奋斗,必须大力弘扬包括唐山抗震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

其次,弘扬唐山抗震精神有利于抵制目前出现的物质主义、自私自利、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各种不良风气虽然表现多样,但根源都在“三观”的扭曲。唐山抗震精神所体现的舍小家顾大家、怀着丧失亲人的痛苦迅速恢复生产、保障京津冀城市正常运转的公而忘私精神,体现了唐山人民崇高的“三观”境界。学习和践行抗震精神,可以提高人们的“三观”境界,跳出个人利益至上的禁锢,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利益至上的精神境界。

其三,弘扬唐山抗震精神有利于培育人们的社会担当精神和爱国主义意识。大地震发生后,在恢复生产和建设新唐山的过程中,唐山人民的社会担当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方方面面。在开滦博物馆,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开滦煤矿工人听说首都北京因地震缺煤影响了生产和生活时,不讲任何条件,冒着危险,带着干粮到井下挖煤,一周不上井。恰巧10年前我带着客人到开滦博物馆参观听到这段故事时,遇到一外地游客感慨“唐山人真傻”。这句话让我纠结了很长时间,最后我悟出了“真傻”的背后是我们唐山人的大爱情结和社会担当精神。“真傻”的唐山人并非愚昧,而是以保障首都人民过上正常生活为己任的自我牺牲精神,彰显了唐山人民值得全体中国人民敬仰的崇高品德。在建设新唐山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通过迅速恢复生产增加建设资金的积累,尽量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这样的责任担当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使得唐山无愧“英雄城市”的称号。唐山抗震精神无疑是培育人们责任担当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其四,弘扬唐山抗震精神有利于治疗精神空虚与信仰缺失的现代社会病。精神空虚和信仰缺失不仅丧失对社会发展的热情和激情,而且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唐山抗震精神形成的重要支撑是唐山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信仰,对党中央和解放军的高度信任。抗震英雄李玉林在大地震发生后,首先想到的是开车去北京向党中央汇报灾情。正是有社会主义制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越性,有党中央的英明领导,有全国人民和解放军的大力支援,唐山人民才有了抗震救灾夺取胜利的勇气,也才有了唐山抗震精神的铸就。因此,弘扬唐山抗震精神有利于让精神空虚者振奋起来,让信仰缺乏者增强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

其五,弘扬唐山抗震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唐山市有52个少数民族,包括满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等。唐山抗震救灾取得的成就,是唐山各族人民患难与共、共同奋斗取得的,唐山抗震精神也是唐山各族人民共同铸就的。唐山抗震救灾中涌现的许多感人人物,就有少数民族同胞,体现了少数民族同胞在抗震救灾中的贡献和患难与共的团结互助精神。弘扬唐山抗震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其六,弘扬抗震精神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和创新动力。在激烈竞争存在的社会生活中,许多人因压力大丧失了奋斗意志。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一座百年的工业城市瞬间成了一片废墟,24万人丧失了生命、16万人重伤、7000多户家庭全家震亡,如此惨烈的灾难没有吓倒唐山人民,他们奋起抗震救灾,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抗震救灾的胜利。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强调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动力,帮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勇于突破自我,不断创造新业绩。

目前,唐山正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重要指示精神,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将为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加动力、凝聚合力、提高能力、强化定力。

首先,弘扬唐山抗震精神,不断增强实现“三个努力建成”和“三个走在前列”的精神动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为唐山发展指出的发展目标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虽然经过我们的奋斗和努力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但仍存在较大差距。我们不能有任何可以停一下的懈怠心理,要通过弘扬唐山抗震精神,不断为实现“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加油、发力,坚定信心和决心。

其次,弘扬唐山抗震精神,不断凝聚实现“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的发展合力。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恢复建设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齐心协力、全国军民无私支援,这才形成了抗震精神中“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为唐山确定的目标不仅有量的标准,更有质的要求,特别是资本、科技和人才的多重资源条件的叠加。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唐山保持河北发展龙头地位”“使这座英雄城市再创辉煌”。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必须大力弘扬抗震精神,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发展合力。同时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凝聚全国的智慧和力量,吸引国内外更多的资本、科技成果和人才汇聚唐山,才能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在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勇挑大梁、多作贡献,进一步缩小实现“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目标的距离。

其三,弘扬唐山抗震精神,不断提高实现“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的践悟能力。践悟能力首先是践行的能力,也就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唐山的要求转化为实践活动的能力。这一点很重要。没有能力或能力不够,都会使落实打折扣。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各级各类落实主体践行的能力,才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唐山的要求。其次是思悟的能力,就是通过学习思考和反复实践要能把握住总书记要求核心要义,悟出真谛,在过程中掌握规律。思悟的能力强了,还能增强践行的自觉性。所以,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就要在提高践悟能力上下功夫,这是落实“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的基本能力要求。

最后,弘扬唐山抗震精神,不断强化实现“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的持续定力。唐山抗震精神中的“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讲的就是干事业要有持续定力,不能患得患失。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实现“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就要有持续的定力,要锚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

(作者为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河北省政府原参事,唐山学院研究员)

编辑: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