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8 08:10:2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李大钊精神的内涵阐释与时代传承

洪向华 李梦珂

革命精神承载着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血脉,是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鲜活教材。李大钊,作为中国革命的卓越领导者与坚定实践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积极传播者与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铸就了独特的李大钊精神。这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李大钊先进的革命思想、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伟大的人格魅力。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深刻阐释李大钊精神的形成背景、历史意义以及基本内涵,对于在新时代传承弘扬李大钊精神意义重大。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李大钊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意义

李大钊身处战争与革命交织的动荡岁月,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他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救亡图存的革命洪流中,把短暂的一生献给了崇高的革命事业,书写了“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的生命绝唱。

(一)李大钊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特定的时代背景是历史人物思想意识产生的前提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外局势风云激荡,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国内封建统治虽摇摇欲坠,但封建残余势力依旧顽固,阶级矛盾激化,政治环境动荡不堪,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际上,西方列强凭借工业革命积累的强大实力不断对外扩张,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也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妄图进一步蚕食中国领土,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危机。在此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兴起,先进知识分子渴望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传播民主与科学的理念,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李大钊正是在这样复杂且艰难的时代背景下挺身而出,为寻求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

(二)李大钊精神形成的历史意义

李大钊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革命实践中发挥着深层次的影响作用。就思想层面而言,李大钊精神推动了民众思想解放和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李大钊率先在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先后撰写《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让先进思想的火种在华夏大地迅速燎原,驱散封建愚昧的阴霾,为迷茫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与广大民众指明方向,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就革命实践而言,李大钊精神有力引领和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面对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他毫不退缩,积极组织和领导一系列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如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组织和参与,推动了运动的发展,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本质,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二、李大钊精神的内涵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伟大人格和崇高风范,将永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一生投身崇高的革命事业,并在革命实践中凝练形成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李大钊精神。

(一)忧国忧民、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重要支柱。回顾李大钊的革命历程,忧国忧民、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贯穿始终。1915年,日本妄图以“二十一条”将中国彻底吞噬,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身处日本留学的李大钊立即在留日学生中开展一系列爱国斗争,发表《警告全国父老书》《国民之薪胆》等文章,揭露“二十一条”的侵略实质,号召“四万万同胞”要“不甘于亡”敢于斗争。李大钊的爱国主义没有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还表现在实际的救国行动中。为了直接参加国内斗争,李大钊毅然归国而失去了自己的学业。随后,他积极参与和领导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沿。在伟大斗争实践中,李大钊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为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

(二)勇往奋进、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

担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崇高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面对民族危亡、人民蒙难的现实,率先以科学真理为指导勇往奋进、担当使命,立志“改进立国之精神”“建可爱之国”。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认识到在中国建立现代化政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920年,李大钊领导建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李大钊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中号召,中国现在亟需创建一个“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担负起“中国彻底的大改革”的责任。李大钊的建党思想为明确建党任务、加快建立全国性的政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力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铁肩担道义”的品质。

(三)破难革新、追求真理的学者风范

李大钊曾说:“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通过系统钻研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原理,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的原动学说”,是“拯救中国的导星”。李大钊将宣传马克思主义视为重要职责,通过组织社团、授课、讲演、翻译国外文献等方式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除此之外,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权威,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和斗争,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得以空前扩大。在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李大钊坚持学以致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积极引导知识分子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开展工人运动等,既为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思考中国革命问题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

(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风骨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李大钊一生的生动写照。李大钊在创建中国共产党以及革命斗争中,不管面对多少失败挫折、困苦磨难,都始终忠诚无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深入工人群众,与工人同甘共苦,面对反动军阀的武力威胁和血腥镇压,他从未退缩,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展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当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为自己认定的主义和事业献出生命。他在《狱中自述》中坦言:“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李大钊以其“生命的音响和光华”诠释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英雄品质,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其精神成为激励无数革命者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五)清正廉洁、简易生活的务实作风

李大钊身处复杂的政治环境与社会变革浪潮中,却始终将廉洁自律视为立身之本。他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兼教授,再加上在其他四所高校任教,每月收入能拿到200银元以上。然而,由于李大钊把大部分工资用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建党的事业,或用来帮助同志、救济贫苦青年等,日子过得十分清贫。李大钊主张:“今欲有以救之,舍提倡简易之生活,别无善途。”在生活方面,李大钊居住的房屋,陈设简单朴素,仅有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具与大量书籍。在饮食方面,他从不追求奢华,常常以粗茶淡饭为食。衣着上,他也总是身着朴素衣物,缝缝补补,一穿就是多年。他的家人也在其影响下,习惯了这种简约的生活方式。李大钊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一位革命者的高尚情操与政治品格。

三、李大钊精神的时代传承

李大钊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财富和民族之魂,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稳定性和生命力。新时代新征程,继续传承和弘扬李大钊精神要做到与时俱进、薪火相传、知行合一,自觉做李大钊精神的忠实传承者和坚定开拓者。

(一)与时俱进:积极推动李大钊精神时代化诠释和升华

李大钊所处的时代,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时期,他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奋斗。在当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我们要紧密结合新的时代需求,为李大钊精神注入新内涵。一方面,要加强理论阐释,开展李大钊精神专题研究。在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要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系统学习和研讨李大钊关于现代性的相关思想、关于“两个结合”的理论探索等,不断推进李大钊精神时代化阐释达到新高度。另一方面,创新李大钊精神传播方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与多元文化载体,扩大其影响力。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短视频、动画、H5页面等,全景式、多元化地呈现李大钊的生平事迹和伟大精神,让李大钊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薪火相传:用李大钊精神凝聚铸魂育人的强大力量

革命文化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资源和有效载体。李大钊精神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时代新人进程中,发挥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关键作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社会思潮激荡,影响着广大青年的思维认知,要着力寻求李大钊精神与时代新人的精神契合点,更好地发挥李大钊精神铸魂育人的强大力量。李大钊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担当精神、进取精神等,与时代新人所秉持的“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干事创业”的奋斗精神是相互贯通、一脉相承的。通过精准把握这些契合点,能够跨越时空界限,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引导时代新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知行合一:以李大钊精神开创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

李大钊的实践精神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核心要义,体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知行合一的崇高品格,也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树立了“躬身力行、务实笃行”的榜样。传承李大钊精神,需要从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将李大钊精神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比如,在科技创新领域,鼓励科技工作者学习李大钊的勇于创新精神,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在各行各业,都要倡导李大钊的精神品格,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拼搏。

【洪向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 李梦珂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编辑: 江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