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1 08:08:22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群众急盼的事,必须办好!”——曹妃甸双井镇九农场以党建促实干为民解忧纪实

“群众急盼的事,必须办好!”

——曹妃甸双井镇九农场以党建促实干为民解忧纪实

记者 景立华 通讯员 齐学武 何彦涛

6月19 日,记者走进曹妃甸区双井镇九农场,深入探寻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密码”。在这里,党委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乡村建设,不仅绘就出一幅幅民生工程落地生根的温暖画卷,更点燃了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引擎。

小小信号灯,暖了百姓心

在渤海之滨的曹妃甸区,一条繁忙的国道如巨龙蜿蜒。G228国道与九农场沿海村三队交叉路口,村党支部书记吴增业向记者介绍:“此路口是通往妈祖庙景区、曹妃甸新城的重要通道,也是村民务工、儿童就学的必经之路,多年来的安全隐患让百姓忧心忡忡。”

调研中,双井镇九农场党委积极响应群众诉求,在沿海村三队路口投资28.7万元增设交通信号灯,在五队路口投资7.3万元增设哨兵系统。4月18日工程完工后,为群众出行筑牢了安全防线。

蚕沙口村的李大爷高兴地对记者说:“灯亮了,心就定了!娃儿上学、我们赶路,再不用提心吊胆!”这份安心,迅速在沿海村党员群众中激起回响——一张张满意度调查问卷上,勾满了“非常满意”;质朴的感谢信,送到了双井镇九农场党委。

一座节制闸,管了大用场

民之所盼,行之所向。滦海公路西侧崭新的渠道衬砌工程虽已完工,渠水清冽,防渗通畅,但独缺关键一“闸”。灌溉时节,村民们或费力堆砌沙袋,或深一脚浅一脚踏入泥泞,以最原始的方式试图“驯服”水流,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双井镇九农场党委将百姓所盼记在心间,很快,一座投资3.8万元的节制闸建成。它不仅是灌溉的“开关”,更是防汛排涝的“安全阀”。郭庄子村党支部书记丁春感叹:“小闸门管了大用场!水听话了,人省心了,地也更有盼头了!”

一根绝缘线,筑牢防火墙

记者驱车驶入享有“桃萄水镇”美誉的全国文明村李家房子村,绿柳拂堤,稻田如画,连片的设施农业大棚在阳光下折射出银色的光芒,棚内铁皮西红柿、青绿辣椒长势喜人,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以前,都是老旧裸露的电线,看见喜鹊、麻雀落在那光秃秃的电线上,我这心就提到嗓子眼!”村党支部书记刘佳光回忆起过去,语气沉重,“1100多座棚啊,哪一座不是乡亲们的命根子?一个火星子,就可能烧掉几年的血汗!”

隐患如悬顶之剑,必须破除。继去年投入20万元完善电力基础后,今年双井镇九农场党委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再斥资25万元将全村所有裸线更换为安全的绝缘线,为这些大棚披上了防火“铠甲”。

与此同时,在东城子村,双井镇九农场党委同样在与时间赛跑:老化超20年、绝缘水平低、布局混乱的低压线路,在大风中不时发出危险的“嘶嘶”声。8万元专项资金迅速到位,新规划的20档线路(1000延长米)如银色蛟龙凌空架起,替换下那些隐患重重的老旧电线。

双井镇党委书记王冰说:“群众反映的电力安全,是天大的事,连着百姓的灶台,更系着设施农业的命脉。群众急盼的事,等不得,必须办好!”

隐患消除,生机更盛。在曹妃甸区旭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大棚里,负责人李文霞轻抚着饱满通红、即将装箱发往北京高端商超的铁皮西红柿,笑意盈盈:“以前棚里温度湿度高,看着头顶那些老旧电线,睡觉都不踏实。现在好了,九农场给咱换了‘安全线’,心里这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没有了后顾之忧,她算起增收账底气十足:“一座棚一年稳稳当当十万出头!”

编辑: 穆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