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化腐朽为神奇”的巨变——
我家住在南湖边
记者 王蓉辉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化工局工房大院,到2011年搬到惠民园社区,再到现在紧邻唐山南湖旅游景区的高层住宅区,我的生活区域就没离开过南湖。”每到周末和假日,和女儿去市图书馆看书,临走再借几本心仪的书,或者一家三口去新体育中心打羽毛球,到南湖边的林荫道上散步,晚上在南湖大剧院看戏、听音乐会,这些都是王宁(化名)特别享受的时光。
入夜时分,南湖公园灯光璀璨,游人流连忘返。记者 闫军 摄
王宁对当年有关采煤沉降区改造成南湖风景区的媒体报道还有很深的印象,“‘化腐朽为神奇’,这一句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这也是我自己的切身感受。”一个周末上午,在南湖边的休闲长椅上,她向记者讲起了“家住南湖边”的故事。
王宁的童年和学生时代是在位于南新道以南的化工局工房大院度过的,那时这一带全是平房。“从平房区再往南,紧挨着的是‘南大坑’,就是开滦采煤塌陷形成的一大片水域,还有一座大垃圾山!”
夏日的阳光有些耀眼,南湖的宽阔水面波光粼粼,微风里带着清凉的水韵,凤凰台上楼阁的飞檐有如欲飞的燕翅。游人的欢笑声不时掠过已渐浓郁的绿树梢,惊起一串儿觅食的水鸟。
王宁印象中,对“南大坑”和垃圾山的改造始于上世纪90年代,每年植树节,都有很多机关单位和学校的志愿者来湖边种树,一片片绿荫让“南大坑”周边有了最初的勃勃生机。
1996年底,唐山市本着“变劣势为优势、化腐朽为神奇”的方针,决定对南湖区域实施大面积生态绿化工程。锲而不舍、久久为功,2009年5月,改造后的“大南湖”正式向游人开放,过去的“工业疮疤”逐步变身为碧波荡漾、草木葱茏、鸥鹭翔集的“城市绿肺”。如今,这里已经升级为唐山南湖·开滦旅游景区。
王宁常说,自己是在震后唐山重建、振兴发展的岁月里长大的。在完成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阶段,涅槃重生的唐山迎来了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新小区被开发,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越来越宽阔的道路托起新唐山的新气象。
2011年底,告别了居住30年的化工局工房,王宁一家和在南新道南侧区域危旧房动迁工程中涉及的3600多户、2万余名居民一起,陆续迁入了位于南湖西北侧的惠民园。作为一项政府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惠民园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居民就近享受优质、便捷公共服务的日常需求,配套了便利的交通、餐饮、教育、医疗、购物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社区打造的“15分钟生活圈”,让居民生活更便捷、更幸福。在这个崭新的家园里,王宁的女儿出生了。此时的南湖,已经被改造成为一座秀美的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湖边的木栈道上,留下了小家伙儿从蹒跚学步到像小鹿一样欢快地奔跑的快乐身影。
时间来到2016年4月29日,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南湖公园盛装启幕。那一天,王宁夫妇陪着父母、带着女儿,一大家子在园区里逛啊逛,从丹凤朝阳广场、水上剧场、龙山,再到热带植物风情馆,从国内园到国际园,从江南园到岭南园,那个已经十分熟悉的烟波浩渺、柳岸闻莺的大南湖又化身为了绚丽多姿的世界大花园,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
“那天最兴奋的就是我闺女了,郁金香、牡丹、鲁冰花、耧斗菜、花毛茛、大王椰,遇到的每种植物她都要停下来问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树,我答不上来,就和她一起找写着植物名的牌子念。后来我们又逛了很多回世园会,每次都能发现新花草。”王宁说,南湖的变化太神奇了,如果不是从小生活在这一带,是根本想象不出原来的“南大坑”有多脏多臭多破败,这里发生的每一次质的飞跃,都让她感叹“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2023年1月,南湖边又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新体育中心。和曾经关注世园会建设一样,王宁夫妇和邻居们也会时不时到新体育中心的建设工地旁看一看。如今,到体育中心健身、看高水平的比赛,在王宁一家的生活中平常得不能再平常。
在王宁心里,“家住南湖边”,是多么惬意的生活表达。“我见证了南湖的变迁,我相信南湖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