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10:13:02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迁西板栗产业何以长盛不衰

迁西板栗产业何以长盛不衰

记者 赵雅静 刘洪超 王冠杰

迁西板栗大面积栽培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漫山遍野的栗林养育了世居此地的迁西儿女,孕育了文脉绵长的栗乡文化。在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它是如何从昔日饱腹刚需的“粮食树”成为今日富农兴县的“致富树”,又是怎样成为引领中国板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本?栗花飘香时节,记者画境栗乡,探析迁西板栗长盛不衰的密码。

“栗”史悠久

“《战国策》中,苏秦游说燕文侯时说:燕国……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汉代《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在位于迁西县西环路的中国板栗博物馆,迁西县板栗办副主任郭振畅兴致勃勃地与记者畅谈起板栗栽培的悠久历史。这里的“北”和“燕”,就是指现在迁西一带,至今,境内百年树龄的古栗树随处可见,汉儿庄镇等地300至500年的古栗树仍枝繁叶茂,常胜峪村明初600年的古栗树依然绿荫如盖。

悠久的栽培历史孕育出极具特色的板栗文化,它是《清异录》中被晋朝将士赞誉的“河东饭”;它是新人喜结连理时,缝入被角的“早立子”,寓意对新人的祝福……古籍收录的轶闻趣事,传承至今的民风民俗成为记载历史记忆的“活化石”,承载着人们对这方山水最深沉的情感羁绊。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迁西板栗出众的品质。以致外界看待迁西板栗今日成就时,常舍本逐末,关注天时地利多于人和。”郭振畅介绍,新中国成立前,迁西境内因战事频发,毁林开荒,板栗资源破坏严重。1949年,全县只有板栗9万亩、70万株,年产板栗222万公斤。森林覆盖率不足10%,水土流失面积达40万亩,年均有6万多亩农作物因旱涝风灾减产,人均收入长期徘徊在百元左右。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迁西自1986年启动了“围山转”造林工程。

“围山转”是将荒山荒坡沿等高线水平依3至4米行距,挖深、宽各1米的环山梯田。以石砾筑埂,用表土回填,形成“外噘嘴、里流水”,实现“小雨不下山,洪水缓出川”的生态治理效果。

论事易,做事难;做事易,成事难。“七山二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地形地貌和当时普遍落后的生产条件决定了工程只能靠人工,难度不亚于搬山卸岭、筑渠引水再造迁西,工程规模和艰巨程度放在当下亦属罕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迁西儿女怀揣赤子之心迎难而上,拿起钎镐,挑起扁担,披星戴月、劈岩成田,这些“当代愚公”用双手为迁西的未来凿出一道光,筑起一条路,才有了今日满山栗花繁茂的盛景。

有别于简单的围山植绿、造田植绿,迁西推进“围山转”工程的同时,一直积极寻找既能防风挡沙、保护生态,又可富农增收、加快发展的治理新思路。听闻昌黎果树研究所高级农艺师王福堂正在本县杨家峪村研究栗树丰产栽培技术,它能解决长期以来板栗品种低质低产、结果期不齐等难题,并将栗树成熟结果时间缩减了近二分之一。一个大胆的构想由此产生:大面积荒山陡坡能否栽植板栗?经勘查论证,1993年全县推开“山顶松槐戴帽,山间板栗缠腰,山下瓜果梨桃,林下间作粮草”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既要长叶子,更要增票子”治理效果。因其工程规模大、建设速度快、经济效益高,受到了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指挥部等部门的肯定和嘉奖,并在全国积极推广。

据悉,1987年到1990年的4年间,迁西累计治理荒山69万亩,栽植板栗树40万亩、造田24万亩,工程总长5.3万公里。“围山转”使迁西60多万亩荒山披上绿装,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3%提高到63.5%。

“围山转”为板栗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收获了创新带来的巨大发展红利。克服陈旧观念,摆脱传统发展方式的束缚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随后,迁西借机推动板栗规范管理种植,实施“劣改优”工程等系列举措,将板栗产业发展引入快车道,迅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栗”志之路

发展中的进步与挑战相生相伴,交替演进。

“日本作为板栗主要进口国,只认燕山南麓板栗,这一客观因素导致那个时期板栗供不应求。受利益驱使,不法商贩掺杂使假现象愈演愈烈,严重损害了迁西板栗的市场声誉,影响了产业健康发展。”迁西县板栗研发中心主任王凤春介绍,尽管迁西每年都组织开展打假行动,但因多种原因收效甚微。2000年,经深入了解论证,迁西决定注册“迁西板栗”产地证明商标,申请认定“中国驰名商标”,破解板栗产业发展面临的乱象。

随认定工作同时开展的,还有借此作为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推进产业升级、助力富农增收的积极探索。

栗农捡拾板栗。 受访单位供图

“认定工作事关全县经济发展大局,事关推进农业现代化,事关栗农发展切身利益,一直备受各方高度关注。”王凤春介绍,认定工作历时8年,从过去的名品到后来的名牌,一字之差,发展理念、管理方式等随之改变,内涵更为丰富、管理更为规范、产品更重品质……认定过程比认定结果给全县带来的影响更大,堪称迁西板栗发展史上又一项意义重大的“围山转”工程。

认定工作在2008年3月顺利通过,“迁西板栗”成为省内第一个地理标志驰名商标,全国板栗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而思想破冰、政策创新、技术升级、产业焕新的进阶路径和发展逻辑则更加清晰明确,深入人心。注重系统、协调、科学的政策基调在实事求是的工作思路下日臻完善,效果逐渐显现,迁西板栗产业发展换档加速进入2.0时代。

管理方式上,“迁西板栗”证明商标实行“一牌一证一合同”管理模式,对申请使用“迁西板栗”证明商标者授予“特许使用牌”和带有编号的使用证,签订明确权利义务的使用合同报商标局备案。防止掺杂使假、维护市场声誉外,传统的生产管理经营方式逐渐被规范、科学的管理理念所取代,建设生产过程无害化、采收储藏科学化等标准化生产体系深入人心。

技术支持上,推进与北京林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完善建强以县林果技术培训服务中心和河北省燕山科学试验站为龙头,乡镇林果技术服务站为基础,村林果技术服务队为基点的科研、示范、推广体系。从品质品种优化、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等环节作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溢价能力的切入点,将发展优势的源头攥在手里。

产业发展上,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型发展模式破解个体经营分散、加工能力弱、规模小等问题。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与构建的多元化销售渠道,共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深加工上持续创新,即食真空包装、板栗酒、板栗月饼、板栗香水等40余种系列产品,延长了板栗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加速推进了以降本增效为核心,以设备自动化为主线、智能化为雏形的现代化进程。

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全面推行林权改革制度……不断加码的政策支持,未曾止步的创新探索,迁西板栗产业又一次站到了时代前沿。2019年迁西县板栗栽植面积、常年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到河北省的13%、21%和60%,产业产值超24亿元,主要板栗企业35家,组建板栗专业合作社318家,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国板栗大县。

借“栗”发力

归巢部落树屋广场一隅。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又是实践的起点。

面对市场波动风险、竞争加剧等新问题,2019年,迁西以推出《关于推进板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新起点,探索新打法,引入新业态,激活新消费。

“古栗树根系发达,口感更为醇厚,但产量低,传统眼光里商业价值低,但古树认养的运营模式,可一举多得。”郭振畅介绍,认养者获得板栗果实,还能参与管理体验。根据权益设计,认养者可享受来此旅游消费的优惠政策,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古树商业价值最大化。

“古树认养模式有利于保护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能为未来育种提供资源底本,商业、科研和生态价值实现统一。”郭振畅说,全县百年以上栗树82439棵,近期选取了一批300年以上的古栗树供社会各界认养,在统筹保护与发展中,找到了以存量资源赋能增量发展的新打法。

此外,应用数字技术,实行无人机巡检和高点视频监控,可视化监测板栗种植,从生产源头到终端消费者手中全程可追溯;组织企业竞拍板栗精品示范园认购权,筑起防范市场波动风险的堤坝,让企业和栗农都能收获“稳稳的幸福”;研发提取板栗肽等技术工艺,寻找产品附加值倍增新路径,满足市场对功能食品的新需求……

顶层设计上,政府不断在事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落子布局。而来自基层的实践探索,也是捷报频传。

“家人们,我是‘村支书郭二玲’,欢迎来到直播间……”6月26日18时,白庙子镇喜峰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翠玲出现在手机屏幕前,欢快地推介着家乡特产。

“做直播也是因为村情所迫。”郭翠玲说,喜峰寨村以板栗种植为主,30户家庭,121口人,常住老人70余位,最小55岁,最大80岁,劳动力老龄化是实现富裕的现实挑战。作为移民村,政府一直在扶持,建冷库、修道路、垒大棚……村容村貌和村集体经济状况有了极大改善,可从“易地求生”到“沃土生金”还要“向内求”。为助农增收,她将目光锁定在电商直播。

以板栗为例,线上销售每公斤比市场价高1元,还可“借道”将家乡其他农产品销往全国。首场板栗直播卖出400多单后,郭翠玲又借“栗”发力,陆续售出玉米2000余单、蜂蜜500余公斤,联合京东超市打造的“栗美人”品牌,更是成为京东爆款……

如今,直播已成为郭翠玲的日常工作,一部手机如一件农具,“云端”精耕细作同样可结出累累硕果。直播中,她不失时机地宣介家乡美食美景、物产风貌,很多网友因缘得以关注、了解迁西,对迁西板栗的知晓率和忠诚度随之提高,各类特色农产品的销量持续扩大。

郭翠玲在直播间推介板栗。

在30公里以外的汉儿庄镇杨家峪村,村民贾春雷则凭借将“板栗文化”注入打造的“归巢部落”民宿项目,成功开辟了新天地,赢得“中国最美森林民宿”等多项殊荣。

“一段时间以来乡村游等同农家乐。”贾春雷表示,同质化问题成了行业通病,不是草坪白石的简单堆砌就是毫无新意的特色菜肴,如何冲 破同质化的藩篱成为破局的关键,他另辟蹊径想到了让民宿“上树”,用文化“赋能”。

树屋以钢结构随树势悬建,融入自然;“栗精灵”IP衍生出雪糕、插画等新消费越发“滚烫”;限量版的落地窗和星空顶,受游客追捧;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耕、手工系列研学课程,带人们走进栗乡历史深处,感受千年文脉的跳动;以活态传承为核心的非遗工坊为民宿产品注入“灵魂”,增强游客文化体验的同时,传播了乡土文化,建立了情感链接,让更多“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如今,杨家峪村以“归巢部落”IP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重点村。

在迁西,以“栗”为媒的新业态、新消费不断涌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浇灌下,一座座沉寂许久的古村落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人们开启美好生活的金钥匙。

【记者手记】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昔日“山顶秃,山腰乱,山脚乱滚石头蛋”的荒凉被“松槐戴帽,板栗缠腰,山脚瓜果梨桃”的盛景代之,从“围山转”工程的劈岩成田到板栗品牌化之路的突出重围,再到板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谋篇布局,迁西用一串耀眼的发展数据、民生幸福指数勾勒出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岁月风貌,书写下“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动人篇章。

今日板栗产业的傲立潮头,是迁西人久久为功、接续奋斗的结果。从治理荒山时搬山卸岭,风餐露宿,到规范育苗、规模栽植;从品牌引领,综合施策到迭代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和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脉动,迁西板栗产业每一步“量变”的积累,都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每一段“质变”的突破,都承上启下,积厚成势。在这一代代、一棒棒的“交接”中,迁西板栗产业与时代同频共振、拔节生长,一路向前。

今日板栗产业的独占鳌头,是迁西人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结果。以“靠山吃山、栽栗养家”这个传统生存智慧为起点,到创造性提出治山植果、育山富民,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并重,通过实施品牌化战略、延伸板栗产业链,实现生态反哺经济,板栗产业产值突破25亿元,全县栗农人均直接收入近5000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栗乡大地。时下,迁西致力于深化板栗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合作社模式、文旅融合、数字电商,以栗为媒,三产融合发展跑出加速度,再次开启板栗产业发展的新征程。

编辑: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