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 09:21:06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文史丨点燃生活:火镰

小时候,常常充满好奇地看爷爷抽烟。他抽的是旱烟袋,点火不是用“洋火”(火柴),而是用火镰。他平时随身携带三物,除了一只一拃多长的烟袋,还有一个烟口袋和一把火镰。火镰也有一个包,用来存放火绒、火石。他抽烟时,是先把烟袋锅装满烟丝,然后捏一小撮火绒贴在火石边上,握紧火镰,对准火石“咔嚓、咔嚓”击打几下,火石迸出的火星便把火绒引着了。然后仔细地把火绒放到烟袋锅子里,赶紧“吧嗒吧嗒”地连吸几口,就点着烟了。20世纪60年代,火柴虽然已经普及,但毕竟要花钱去买,很多乡下人抽烟,特别是抽旱烟袋的,还是习惯用这种传统的火镰取火。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远古的普罗米修斯用茴香树的枝条盗来太阳神阿波罗的火种,奥林匹克运动会要用抛物线形的锅聚焦太阳采集火种,教科书里还介绍过钻木取火、击石取火、木片取火、冰块取火、凸透镜取火等等生存技能,但这些都未曾广泛流行和使用,而火镰却长期在民间存在,流行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最初的火镰造型十分简单,打制成3寸左右、半寸厚的铁条,上窄下宽,很像弯弯的镰刀,“火镰”之名概源于此。由于火镰是工匠手工制作的,一物一款,几乎没有重样儿的。工匠们常在铁条上面刻上麒麟喷火、龙吞火球等纹饰。以后为了使用方便,配上一个皮夹袋,用于贮存火石火绒。皮夹袋上常常装饰金、银、铜质的纹饰,甚至镶嵌珊瑚、玛瑙、宝石等,简直就是一件精美华丽的工艺品,成为人们闲暇之时掌上把玩的物件。

火镰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取火器具,始于什么年代已无从考证。相传最早是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后才有了燧石取火,火镰就是人类在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的基础之上,研制出来的一种理想的取火工具。因它用纯铁打造而成,与石头撞击出火星,即使风再大也不影响取火。在人类漫长的用火历程中,火镰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诚如清代学者李光庭《乡言解颐》所言:“钻木映日,皆可取火,而总不若火镰之便。乡人谓与火石、火绒为随身三宝,非谬赞也。”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就有“带着火刀、火石,放起号炮”的说法,其中的“火刀”就是火镰。冀东地区乐亭大鼓《大闹天宫》中也有这样的鼓词:“怀中取出了三桩宝,火石火绒火镰刀”,也是说用它打着烧纸。

火镰的组成,除铁镰之外,就是火石和火绒。火石即一种能在摩擦碰撞之时产生火花的石头,据说一般产自河滩,因经过千百年的河水冲刷和相互碰撞冲击,质地相当坚硬,且含磷质;也有从山里直接开采出来的,其纯度也很高。火绒在一般地区是野生植物艾蒿的嫩叶,将其采摘晾干揉成棉絮一样的绒丝。在沿海的曹妃甸,则是利用水生植物蒲草。秋季采集蒲草棒上的蒲绒晒干备用,再取高粱杆瓤子,点火烧成灰,把灰揉入备好的蒲绒里,火绒便做成了。

据史料记载,我们现在使用的火柴是1865年(清同治四年)从欧洲传入我国的,当时称“洋火”或“自来火”。而后,随着火柴的普遍使用,火镰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几乎绝迹了,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少,致使很多年轻人都没有见过它,甚至不知其为何物。进入21世纪,被历史尘封的火镰已经成为藏家追逐的古董,成为博物馆、民俗馆里的珍贵收藏品,成为老人们怀旧的记忆。

(克东 图/文)

编辑: 刘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