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 09:21:06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生活丨咬文嚼字益处多

8341930e9295ded1891d08a4eee4aa5.jpg

“咬文嚼字”原本形容仔细斟酌字句。后多用来指只注意文字的表述,死抠字眼儿,也形容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颇有一些贬义的色彩了。我一直酷爱朗诵,爱惜文字,故对文字用法、读音颇为敏感,久而久之便将“咬文嚼字”当成了一种习惯,觉得“咬文嚼字”颇有益处。近期,央视著名主持人康辉的《康辉咬文嚼字》节目,掀起了一股研学文字的热潮,也让我想起在生活和工作中“咬文嚼字”的趣事。

对纠正读音的执着,源自于学生时代的一次“出丑”。那是一次诗歌朗诵会,我选读的篇目是《大学,一个温馨的周末》,没成想一张嘴就把“温馨(xīn)”读成了“温qíng”。紧接着,我又把“纵横驰骋(chěng)”读成了“纵横驰Pìn”。在台上,我大言不惭、声情并茂、浑然不知,只瞥到一些同学的眼神儿不对,有的女生捂嘴窃笑,我意识到自己肯定是露怯了。果不其然,刚走下台来,班主任毕老师就贴着耳朵悄悄地纠正了我的读音。当时,臊得我真恨不得找条地缝儿钻进去,从那以后便养成了翻翻字典、查查读音的习惯,一是避免再露怯,二是积累一些学识。

参加工作以后,我也时常发现身边的人读错字。比如,“掣肘(chè zhǒu)”读成zhì zhǒu,“粗犷(guǎng)”就读“粗kuàng”,“莅(lì)临”读成“wèi临”……更有甚者,读音错了几十年都浑然不知。这其中,有可能是身边人不愿“好为人师”去讨嫌,也有可能听众也习惯性误读而不自知。我认识一位领导,也是我的仁兄,他平日自诩喜欢“咬文嚼字”,可有一回,当着众人的面儿,竟把“脍炙(kuài  zhì)人口”读成了“huì  yán人口”。我当场指正,老兄反问:“难道这么些年,我读的一直不对?”

除了读音,错别字也是“咬文嚼字”的重点。刚从部队转业,我曾经完成过一次校对工作,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2000年7月,市局的经验材料需要在省局会议上交流。考虑到我曾经在部队干过宣传和组织工作,领导把这次校对的任务交给了我。我们领导是团职干部转业,讲话直截了当:“这是对你的一次考验!要重视!”

其实校对这活儿并不太难,只要静心专心细心便是了。临下班前,我跟印刷厂的同志约好了“周六去加班”。可不知怎的,周五后半夜,我突然上吐下泻发起了高烧,折腾得我脸色蜡黄,连腰都直不起来了。轻伤不能下火线!第二天下午,我硬撑着爬了起来,让夫人老梁骑着摩托车带我到了市里的印刷厂。为提高效率,保证质量,我跟老梁商量,先由我念,她校对,然后换过来,再让她念,我校对。老梁是“书虫子”“活字典”,有她在,我心里踏实多了。可身体不争气,吃了药也无济于事,校对过程中,我往厕所跑了好几趟,满脑袋都是虚汗。印刷厂的同志看着我难受的样子,关切地又是续热水,又是递毛巾,几次劝我们“先歇会儿,别着急”。我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实则内心里一点儿也不敢懈怠。这可是拿到全省会议上的材料,它关乎一个单位的水平、作风和形象,一个字一个标点都错不得呀!待到全部校对好,街上早已华灯初上,老梁搀扶着我一步步走下印刷厂的楼梯,直接去了医院。周一刚上班,为稳妥起见,领导又召集所有的秘书再分头审一遍。再审的过程我倍觉紧张,好在,当汇总结果报到领导那里时,他拍着我的肩膀,笑不滋儿地说了句:“干得不孬!”

校对这件事过去24年了,时至今日,我从当年经常翻查字典到现在经常用百度搜索,“咬文嚼字”的习惯一直没变。中国的汉字超过9万个,光辑录《新华字典》的常见字就有一万多个,谁也不敢保证每个字都认识、每个字都用对、每个字都不读错。也许有人觉得错字错音无伤大雅,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特定场合念错字,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往大里说,语言文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我们每个人的光荣使命。往小处说,尊重文字是一种责任、担当,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积累,是开卷有益的学习过程。

朱光潜曾作《咬文嚼字》一文,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钱钟书老先生认为“字典应该是旅途中最好的良伴”,他被困上海物质贫乏又书瘾难耐时,一本《新华词典》一翻就是半年多。央视主持人董卿在主持“中国诗词大会”时,背包儿里始终装着新华字典,在每次化妆的间隙,也不忘了随手翻阅一下字典,对生僻字还会做认真标注,让经常做客央视的余秋雨大师赞誉有加。开篇提到的另一位央视主持人康辉更是被网友称为“行走的《康熙字典》”“全国普通话最标准的男人”。这些文士、名人已经拥有一定文学造诣,尚且如此,我等更应该“咬文嚼字”,精益求精!

(董虎艇)


编辑: 杨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