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老玉的影,真好看,《五峰会》《大登殿》《二度梅》《三贾传》,看了一遍想二遍,宁可不吃饭,三遍四遍连着看……”这是20世纪30年代滦州一代流传的民谣。
尤老玉,滦南县东黄坨人,生于1844年,卒于1905年。尤老玉是他的号,他本名尤可修,是一个识文断字的文明乡绅。尤老玉乐善好施,每每村中来了讨饭之人,他一舍食物,二助钱财,遇到年轻机灵有才之人,还推荐到自家买卖店铺中打工做伙计。村中遇到谁家红事白事,他都上门随份儿,谁家有了困难,他只要得知,就会主动帮忙或资助。尤其是东黄坨村东青龙河上的继善桥保存至今,尤老玉功不可没。
继善桥,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重修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1),道光十九年(1840)第二次修缮。到清光绪十九年(1894),因多年人走马踏,车轮碾压,雨水冲刷,桥面凹凸不平,桥墩倾斜,行人车马很不安全。尤老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这一天,他设宴款待梁各庄、郝各庄、西黄坨、东西玉坨、王各庄、双坨等四周邻村土豪、财主、巨贾,商议再修石桥之事。他分析利弊,晓之以理,恳求大家捐助金银粮物,阐明重修村东石桥之意义。尤老玉说:“各位捐钱的总数是多少,我尤老玉捐出总数的三倍。不愿捐钱资助者也不强求,但今后该村人不得从桥上通过。”这一招很奏效,工程顺利,几个月就把石桥修缮完毕,不仅重铺了桥面,牢固了桥墩,还把原有饰物粉刷一新,并自外地聘请了能工巧匠,在桥两侧设了护栏,添置了石兽等物,比原来石桥增添了几分风采。滦州知府知道后,对此事大加赞扬,命名该石桥为“继善桥”,并刻碑以记之。现在,大桥的横梁上镌刻的“青龙河继善桥”六个大字,还清清楚楚。
尤老玉读过私塾,天资睿智,好乐,多才,有音乐天赋,最爱听大鼓、落子、皮影等,尤其是对皮影情有独钟,出出进进影调儿不离口。
社会流传,九作十八行,行行都有祖师爷。皮影业的祖师爷传说是西汉的李少翁。然而,东黄坨皮影班却只承认皮影业的祖师爷是黄素杰。黄素杰何许人也?原来就是黄家庄户的黄老大。他年轻时走南闯北,见识颇广,天资聪颖,且耳音好、嗓子亮,能见景生情,现编现唱,唱出的腔调悦耳动听。人们不知他唱的啥调儿,他说这是皮影。于是他就成立了东黄坨第一个影班子——黄家影班。
东黄坨不愧是个皮影村,先后有几个皮影班繁盛一时。继黄家影班之后,接着是张家影班、鲁家影班、周家影班、郑家影班(郑殿远影班也曾显赫一时)。它们似应季的鲜花相互接替,“你方唱罢我登场”。
清末民初(约1920年前后),尤老玉成立了尤家影班,领班人叫尤振刚。尤老玉一心想把影班子办得红火,不惜重金自社会上广揽人才,如著名皮影艺人齐怀,铜嗓子邱连贺,铁蝈蝈儿刘作良,多面手孙玺安等。他们在本村演出,到外地演出,无论到哪里演出,只收个煤油钱(那时演出煤油灯就是光源)。尤老玉每每演出都跟了去,有时在台上帮着掀影卷,提影词;有时在台下看影,听听观众的反映。谁唱得好,台下有喝彩声,他会奖励大洋一块。他为影班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其中有:下外村演出不得乱搞女人,不得互相拆台,不得占人便宜;有时在人家吃饭,不准要酒要肉,不准蛮横待人等等。尤老玉的办班宗旨是:先看德,再看艺,人人要德艺双馨。
在尤老玉的倡导与支持下,尤振刚对影窗、影人也进行了改革。原来的影窗都是用毛头纸,赶上雾天纸湿易裂,后来改用白绫;影人、桌椅、马匹等原来都是用厚纸刀刻,然后用石蜡打油,纸太厚影像不好,纸太薄又不易操纵。于是他就试用牛皮、驴皮,通过实践,驴皮是最好的选材。同时他还发明了简单的布景,楼台亭阁,花草树木等。
尤家影班越办越好,名气越来越大,他们的影出也越来越多。《砸銮驾》《马千龙走国》《薛礼征东》《薛丁山征西》《大登殿》《薛刚反唐》《五峰会》《二度梅》《三贾传》《宝龙山》《响马传》《五家坡》《天河配》《芦花荡》《清风山》等,一唱就是十天半月,外乡外镇甚至外县都来东黄坨接影箱。于是有人编了本文开始那个民谣:尤老玉的影,真好看……还有民谣说:尤老玉,真好汉,自己出钱把影箱办,不要粮,不要钱,好影天天看。
从清末到民国,尤家影班从关里唱到关外,名声显赫。20世纪30年代,尤家因打输了官司,家道衰落,且一蹶不振,影匠四散,影箱兑给了陈各庄。从此,尤家影班这朵鲜花谢落,而尤老玉的名字与他对皮影的功绩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
(谷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