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换新颜,公园绿地添新彩——
居民见证唐山宜居变化
记者 回佳佳
“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近日,57岁的文玲站在国防道24号院小区32号楼前下深有感触地回忆。两年前每逢雨季,这个位于市中心的老旧小区就陷入困境,漏雨的屋顶和泥泞的道路是居民们最大的烦恼。如今同样的雨季,文玲在社区广场打完太极,笑着指向焕然一新的楼体:“楼体加了保温层,外墙楼道全粉刷,坡屋顶换了保温屋面板……再也不用担心漏水了!”
老旧小区曾是城市发展留下的“时光印记”,斑驳的外墙、破损的路面、杂乱的线缆……这些问题困扰着居民的日常生活。2023年,国防道24号院小区被列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一场“翻新工程”悄然改变着老街坊们的生活。楼前楼后路面都硬化了,小区干净整洁,居民们以前的烦心事都烟消云散了。
国防道24号院的蝶变,是我市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缩影。近年来,我市持续把老旧小区改造列入民生工程,将其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围绕补齐功能短板、提升配套服务、拓展公共空间等内容,一体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构建规模适宜、功能完善的基本细胞,提升群众居住品质,推进老旧小区有机更新。自2018年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来,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223个,投资116.12亿元,惠及居民58.55万户,建筑面积4087.23万平方米。如今,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换”颜逆生长,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新家园”。
早上8时,在高新区龙源新居一期小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现场,“监工”刘大爷准时“到岗”。刘大爷并非施工方工作人员,而是该小区8号楼的居民。“小区建成快30年了,今年被列入老旧小区改造的范围,对咱居民来说真是件大好事!”他高兴地说。
民生工程建得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刘大爷几乎每天都出现在施工现场,盯工程进度。于是,现场工作人员称他为“义务监工”。
“刘叔叔不仅监督我们,还十分热心肠,哪家哪户在改造施工中有啥问题,他都帮着协调。”工程现场负责人李洋说,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这一民生工程,就是真正让居民参与进来。
在改造前,高新区住建局对小区462户居民进行了民意调查。“老旧小区‘病症’在哪,居民心里最清楚。”经过归纳整理,雨污水管网改造和楼体保温成为他们的主攻方向。
“小区地势低,污水管线年久失修,还没有独立的雨水管线,逢下雨必积水。”刘大爷说,听说这次改造,优化污水管线,新增雨水管并将小区雨污管线接入了市政管网,以后再也不怕下雨天和污水管道返水了。
“这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充分塑造和谐、宜居理念,重新规划和设计小区环境,打造全龄化活动场地,利用广场现状植物分布肌理,作为线条灵感,设计一条蓝色健身步道贯穿场地,同时广场分为三个区域,尊重居民使用习惯,将广场北侧设计为运动健身区,乒乓球台及各类健身设施设置在此处。中间为儿童娱乐区,同时设置了廊架,给居民乘凉休闲使用。南侧为舞动力广场,给居民用于聚集跳舞使用,使老小区焕发新生。”李洋介绍说。
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是环境,温暖的是民心。从已完工的国防道24号院小区,到正在如火如荼改造的龙源新居一期,从昔日的破旧不堪到如今的焕然一新,每一处细节的改善都诉说着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老旧小区的“华丽转身”,正是城市更新步履不停的生动写照。这不仅是对城市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是我市用实际行动书写的一份厚重的城市更新答卷。
如果说老旧小区改造改善了居民的“小家”环境,那么遍布城区的“口袋公园”建设则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公共生活品质,让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就能升级。
“以前这里是一片闲置地,去年‘五一’公园建成开放后,成了家门口的‘大氧吧’,现在孩子放假了,每天都到这里玩。”近日,正在凤翔海绵主题公园带着孩子游玩的市民王女士说。王女士告诉记者,她家住在唐城壹零壹小区,公园距离她家只隔一条马路,步行不到5分钟就到公园,“现在不但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市区内公园也越来越多,这些公园有的小巧精致,健身器材齐全,有的占地面积大,树木繁多,景致优美。不论是日常锻炼还是周末休闲,都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
随着这样的“口袋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市正逐步构建起“游园—社区公园—综合公园—近郊公园”四级公园绿地体系,初步形成了“综合公园绿如画廊、社区公园绿浓成荫、口袋公园绿映成趣、小微绿地绿意盎然”的城市公园格局,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邂逅“诗与远方”。
老旧小区蝶变、公园绿地添彩……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我市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市民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