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3 09:15:4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路北区光明西里甲区老党员王绪普:服务邻里守初心 银发映照“夕阳红”

服务邻里守初心 银发映照“夕阳红”

——记路北区光明西里甲区老党员王绪普

记者 刘天玥 通讯员 王建琦

路北区光明西里甲区的晨光里,王绪普的身影总是不缺席:一手提着褪色却齐整的“工具包”,一手拂过老邻居的鬓角。剪刀翻飞之间,不只是发丝簌簌落地,也是一位老党员对邻里情谊最熨帖的丈量。今年69岁的王绪普,凭一把剪刀、一颗滚烫的心,将退休的岁月雕刻进基层社区的每一道温暖褶皱里。

一诺十年:银发理发师的行走温度

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剪发,是这个社区公认的王大爷的“特权”服务——无论严冬酷暑,一声招呼,他随即便到。“我的老父亲行动不便,出门剪一次头发很麻烦。王大爷了解到我家的情况后,只要我父亲需要剪头发,大爷二话不说,立马上门服务。这么多年了,就好像自己的家务事,我们真的很感谢他。”402楼的一位居民说。

老人们常常看着镜中自己清爽的头发,感觉整个人都有了“精气神”。当老人们为一点利落、一点体面而露出笑容时,王绪普常微笑着回应:“我这手艺也算没白学,你们觉得舒坦,我心里更舒坦。”

剪一缕发,暖一片心。10年来,王绪普这把小小的剪刀,丈量着人心间的距离,更镌刻出光明西里社区睦邻图景最深的一道印记。

小讲堂大能量:居民喜爱的理论“翻译官”

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阳台,每天清晨准时传出王绪普洪亮的朗读声,字字句句清晰有力。这已成为社区许多居民习惯的“晨钟”。

自从被光明西里甲区社区吸纳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讲员,王绪普便开始了理论“翻译”之路。为了让宣讲内容如同邻里闲聊般自然,他常常拿着材料,对着镜子反复打磨。小区里的石凳、活动室的长椅,都是他的“备课区”;与居民的闲谈中,他捕捉最鲜活的关注点。从社保医保的政策解读,到党史故事的生动讲述,他深知理论要入人心。只有走进群众、贴近群众,才能被群众接受。

社区宣讲课堂里,面对求知若渴的孩子们,王绪普选择了最朴素却最有力量的起点——雷锋故事。随着娓娓道来的讲述,无私奉献的种子悄然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无畏逆行:平凡人瞬间迸发英雄底色

2023年5月的一天,401楼陡然升起滚滚浓烟,窗口飘出的煳味和刺鼻烟尘让楼下众人心悸却步。

“坏了!4楼安大姐自己在家!”王绪普立刻认出那是独居老人安阿姨家。老旧楼栋的结构、易燃的特性,让每一秒拖延都可能演变为灾难。没有防护,也来不及思索太多,他拨开人群,逆着烟尘迅速向楼上冲去。

剧烈的焦煳味浓得几乎令人窒息,他捂住口鼻,猛力拍打紧闭的房门。待安阿姨颤巍巍打开门时,他顾不上喘一口气便径直冲进厨房,一眼看到了仍在猛烈燃烧的食物和锅具。他果断关掉灶台阀门,迅速敞开紧闭的窗户通风。当室内的浓烟逐渐稀释,楼下悬着心的邻里们收到平安信号。王绪普默默帮忙清理一片狼藉的厨房,悄然拂去额角的汗水和灰渍。

王绪普只是万千城市基层社区里再普通不过的一名老党员。但是那把使用十多年的剪刀、阳台黎明那坚持不懈的练习声、烟雾弥漫里那个逆行的背影,无声筑起了社区的基石,重新定义了“银发价值”与“社区温情”。

“帮助别人,我感觉生活格外充实。”一句简单的话语,却映照着千千万万像王绪普这样的基层老党员最鲜活的底色。

编辑: 刘海伦